砥砺奋进70载,绘就水利发展斑斓画卷——丹徒水利事业成果综述

今日镇江讯  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命脉,更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丹徒地处长江下游,属南北气候的过渡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气候条件,决定了水利建设对于丹徒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丹徒坚持水利为民的理念,以江河安澜为己任,锐意进取,砥砺前行,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绘就一幅幅水利建设斑斓画卷。

人类为生存发展,从未停止过水利活动。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丹徒境内水利设施稀少且薄弱,除了几座涵闸、农桥外,几乎是一片空白。长江、运河堤防更是千疮百孔,遇有旱涝灾害,百姓则背井离乡。1952年冬,丹徒境内第一座水库在荣炳动工。目前,全区拥有中小水库33座,均为新中国成立后所建。

水利工程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民生。为了全面发挥水库效益,从2005年开始,市水利局组织专家对丹徒境内29座小水库进行安全鉴定,均被鉴定为三类坝并陆续进行了除险加固。截止到2015年,这29座水库已全部完成除险加固任务并顺利通过验收,进一步提高了防洪能力,发挥了工程效益。

随着水库工程质量的升级,丹徒于2011年始启动“省规范化小水库”创建活动,至今年6月,铁炉、幸福、三龙坝、大坝、海燕、丰城等6座水库通过复核验收,全区“省规范化小水库”数量已经达到28座,达标率90.3%,处于省小水库管理达标工作的先进行列。同时,辖区内上党镇、荣炳园区、高资镇创成省级“规范化镇”。

丹徒拥有长江和运河两条“黄金水道”,两岸百姓在新中国成立前却常年为堤防安全提心吊胆。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领导沿江人民平战壕、填缺口,全面抢险加固江、洲、港堤。上世纪70年代后期,丹徒水利部门通过对全区所有江、洲、港堤的全面测量,制定了江堤培修加固工程分年实施计划,至1982年完成培修加固堤防100.66公里,完成土方337万立方米,江堤面貌大为改观。

1998年长江大洪水后,江苏省长江堤防进行了全面的达标工程建设,高资街道境内长江堤防按“长流规”标准设计,相当于50年一遇防洪标准。2018年12月,对长江堤防吴家大坝段又以100年一遇防洪标准实施提升工程,总长650米,总投资1196.99万元,目前,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已具备防洪挡水条件。吴家大坝防洪工程的建设管理,有力提升了长江堤防丹徒段的防洪能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农田水利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保障。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田水利建设。1949年12月,苏南行署召开第一次水利工作会议,确定1950年水利工作指导方针。1978年,丹徒决定兴建长山提水站,扎根长江,解决山丘区灌溉水源。1996年,高资镇对虹桥港上游冲子进行整治,裁弯取直疏浚河道1.3公里,完成土方3.5万立方米,分两级控制,新建放水涵5座、农桥1座,增设机站1座。

“十二五”期间,丹徒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共完成投资4.6亿元,疏浚农村河道总土方519.74万立方米;疏浚整治县级河道4条,疏浚土方80.20万立方米;疏浚整治乡级河道60条,疏浚土方179.30万立方米;疏浚整治行政村河塘148个,自然村河塘339处,疏浚土方260.24万立方米。通过对农村河道的全面疏浚整治,提高了农田灌溉保证率,恢复了河道排涝能力,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水利基础条件。

“十三五”期间,丹徒水利发展规划工程初步投资规模为15.04亿元。在对全区89条乡级河道进行疏浚整治的同时,实施河塘轮浚工程,疏浚整治村庄河塘400处,疏浚总土方量292.76万立方米,更新改造建筑物392座,植树造林3.137万株,新增水产面积864亩。2019年,丹徒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增强。其中,中心河流域县乡河道疏浚整治项目作为区重点工作项目,共涉及3条县级河道8条乡级河道,总长27.11千米,清淤土方量41.2万立方米,河道堤防加固长度1.03千米,新建3米宽防汛道路总长3.738千米,项目总投资1350万元。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增强,为全区农业的增产、丰收,奠定了物质基础,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质水利服务。

70年风雨兼程,70年砥砺奋进,70年初心如磐。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历程,丹徒水利工作战胜了频繁发生的水旱灾害,水库防洪能力不断提升,堤防管理能力深入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大规模展开,谱写了一篇篇盛世治水的新华章。(戴伟 巢彧 崔宁华)

编辑:陈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