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急诊ICU主管护师孙国付: ICU病房里的“力量担当”

今日镇江讯 在ICU,看到的患者大多身插管路,意识不清;耳中听到的,除了医护人员匆匆的脚步声,就是各种监护仪器的滴滴声……3月18日,是江大附院急诊ICU主管护师孙国付在黄石参与ICU工作的第31天,无论是之前13天在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中医医院ICU,还是后来配合指挥部要求,带着患者转院至黄石市中心医院ICU,这些都是他和队友在治疗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时的“日常”场景。

2月16日,是孙国付在黄石市中医医院ICU上岗的第一天,上班时间是零点至五点。孙国付所在住地离医院不远,为了尽早熟悉“战场”环境,他提前一小时从宾馆出发。可是尽管做了些准备,在走进隔离区接班时,孙国付还是懵了:“虽然同为ICU,但是这里的环境布局、仪器设备、交接方式与镇江相差很大”。

时间就是生命,队员们来不及多想,一边“接手”工作任务,一边快速适应。

当时,黄石市中医医院ICU共收治了13名患者,由江苏、黄石两地60名医护组成的团队共同负责,每班5小时,平均每位管床护士不仅承担着2-3名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的翻身、吸痰、管理呼吸机、血气分析、俯卧位通气、动脉压监测等护理任务,同时还要兼顾感染管控。

ICU病房的患者,需要24小时看护,对护士的体力和心理抗压能力的要求更高,可以说,男护士是这里的“力量担当”。

在临床上,对于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需要俯卧位通气,在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患者护理规范》中,将俯卧位通气护理规范纳入其中,用以指导相关患者的临床护理。

然而,由于ICU的患者无法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而且不少身上都带有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导尿管等各种管路,每次翻身,都需要至少五名医护人员才能完成,“要先评估翻身条件,符合后才能合力让患者面朝下,再给易受压部位垫上枕头,过程中,要确保管道不脱落。”孙国付说,穿上层层防护服工作其实对体能消耗特别大,不多久,护目镜会起水汽,稍不留神还会碰到管路。就是在这样工作难度倍增的条件下,孙国付都会和其他队员密切配合,小心翼翼抬起患者,不断调整站位和角度,直到完成“任务”,“每次翻完身,贴身衣服都会湿透,还能听到自己缺氧的喘气声”。

病房里,个别有意识的患者,因为戴着呼吸机,每次吃饭也是一个问题。“有的患者可能只拿开面罩几分钟,血氧饱和度就会从九十多掉到七八十,对于这样的情况,每次吃饭,都会安排一名护士陪在他们身边,随时注意血氧变化,有时患者会吃几口就要戴一会,一顿饭需要很长时间”。

随着天气转暖,经医护人员精心救护出院的患者多起来,黄石市的疫情控制正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为了配合指挥部要求,3月1日,孙国付和同样来自江大附院的两名“战友”,带着黄石市中医医院仅剩的3名重症患者,一同转院至黄石市中心医院。在黄石市中心医院ICU工作的这18天,这3名患者之中,一人转至普通病房,一人逐渐好转,但也有一名患者因为病情过重离开了人世,虽在意料之中,但孙国付还是忍不住地难过。

战“疫”之路崎岖难行,但是大家没有放弃过一个生命:当患者经过救治病情好转,恢复意识,向他举手比赞时;当患者闹脾气时,听他一声“老陈,要听话”乖乖配合时;当他推着患者,共沐窗边暖阳时……都成为孙国付巨大的动力。

3月17日下午,我市35位赴武汉战“疫”最前沿的医护人员作为首批撤离湖北的队伍回到镇江,这也意味着孙国付他们回家的日子渐渐近了。“如果条件允许,我想请几天假,陪陪儿子,离家这么多天,我想他了。”畅想回家后的打算,孙国付笑着说。(通讯员 羊城 孙卉 记者 杨泠)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