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重塑自我”的勇气推动融合发展再提速——开局之年系列谈②

辛文

“敲碎一个我,打碎一个你,和水成泥,再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这句话的最初源起本来自于元代的《我侬词》,讲的是爱情与家庭。但在当今百年之未有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的背景之下,在全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推进区域协同发展之际,在我们的城市全力推动“三高一争”,起航“十四五”新征程的开局之年,这句话又有了更新和更为深刻的时代意涵。

当下的发展趋势,令无论是地缘经济格局,还是全球和区域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都必将迎来深度的调整重组。这是镇江面临的新一轮重大战略机遇。拼抢机遇是一场“硬仗”,绝不可错过时代、辜负时代,必须加倍付出、加倍努力,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特别是加快推动以协调、协同为新形态的区域融合性发展。特别要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突破行政区划那“一亩三分地”的陈旧格局,不断冲破思想的僵化和观念的陈旧,以一个全新的视野和更大的坐标系阅读周边、审视自己、精准定位、谋划发展。

譬如南京。区域合作以周边城市承接核心城市的工业溢出、产业转移为路径的工业化时代,我们的眼光始终是向东看,一直忽略、漠视了隔壁的南京。但今日,南京已然不能再低估。最新的数据统计,2020年,低调多年的南京,第一次成为中国主要城市中的增长冠军。而2019年,南京已经成为31个直辖市、省会(首府)城市中的人均GDP冠军。从2018年开始,南京更是已经成为江浙两省工业投资规模最大的城市。而区域一体化的时代,南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镇江。因为地缘的现实格局,决定了南京不能做到融合镇江一体化发展,就不可能真正辐射苏南、苏北,不能真正做到8000万江苏人的核心城市,并进而成长为一个具有全国性资源配置能力的中心。同样,镇江比任何时候也都更需要南京。唯有借势南京城市发展新定位和日趋紧密的同城化效应,实现镇江在一体化进程中的特色发展与融合发展,方能不断增强镇江在区域发展中的集聚带动能力,持续提升镇江的城市品质与经济能级。所以,开局之年,于G312宁镇产业创新走廊的全新战略实施中,我们必须以极大的勇气突破行政壁垒、部门分割、地方利益保护等现实约束,拆除阻碍创新共同体建设的一切“围墙”,把宁镇一体化这团火烧得更旺。

一是重资源共享而非产业项目转移。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南京最大的资源是科技人才,是脑力,它能够向外辐射,但是很难指望把这些人迁移过来。所以我们必须转换简单接受转移的思路,而要考虑如何借这个平台去放大自身的能量,去整合资源,不能简单指望搬个什么东西过来。不谋存量搬家,共求增量扩张,化竞争为合作,充分发挥两个城市特别是南京的科创资源丰富和产业基础扎实的优势,培育、发展创新产业,方是宁镇融合发展的可行路径。

二是重发现机遇而非盲目追逐热点。找准自己独特的产业基础、竞争优势,以某一个点去谋求宁镇的合作、对接更多的资源。在新一轮一体化同城化的发展中,能够通过这些机会去对接更多的资源,就能够把热点转变成为真正的机遇,实现跨越发展。比如融入区域产业链布局,南京已经确定了8条重点产业链,那么,我们一方面可以借力发展,在南京“8条链”的强链补链上寻找新的产业空间,互相支撑,另一方面实施“特色发展+融合发展”,而非简单地与南京“错位发展”,在“8条链”之外建构镇江主导、南京协力的新兴产业链,互相补充。

三是重科技创新更重产业转化应用,把南京“高大上”的实验室创新成果,譬如科技部最新印发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支持的南京“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等,演变为在镇江生动实践的一个个“接地气”的产业故事。所以,要在“地气”上做足文章,不一定要竞争科学技术的“创新高地”,但一定要葆有产业创新的“孵化沃土”,以镇江的空间优势、成本优势承接南京的“创新溢出”,推动“都市产业、镇江协作”“都市研发、镇江转化”“都市工作、镇江休闲”。

同样,这样的观念转化也理当发生在我们与上海、与苏锡常、与扬泰、与长三角城市群的都市协作之中,更理当发生于我们市域内部的区市一体化和全市域“一盘棋”发展之间。

“碎”,无疑是会痛的。但不先“碎”一回,又何来调整重组与再塑造。开局之年,让我们拿出那么一股子气来、一股子劲儿,拿出那么一种精神,坚决冲破一切阻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藩篱弊端,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抢抓新一轮重大战略历史机遇,拥抱区域一体化发展时代,在更大更高的坐标系中实践与实现我们的争雄之志。

来源:镇江日报

编辑:陈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