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亚夫:成绩写在大地上 “小康”留在农民家

■编者按: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更好宣扬先锋风采、传递榜样力量、挖掘基层经验,市委组织部联合本报开辟“党旗‘镇’红 一线飘扬——庆祝建党100周年”新闻专栏,选取基层组织重点工作和一批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优秀党员、优秀党组织书记代表,深入挖掘优秀品质、典型经验,引导广大党员、基层党组织向标杆看齐、向先进学习,为推动镇江“三高一争”作出更大贡献。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已经过去一个多月,赵亚夫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后,接到了许多党课邀约,这些天他比从前更忙了。

60年扎根农村、矢志为农、追梦圆梦,赵亚夫用最质朴的语言讲述了一堂堂生动党课。在他的讲述中,有领导干部的赤子情怀、有科技专家的使命担当,更多的是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

1961年,20岁的赵亚夫从宜兴农林学院毕业后分配到镇江农科所工作。当时农民忍饥挨饿的场景、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深深刺痛了他的心。赵亚夫想,知识分子一般有两条路:一条是顶天,搞发明创造;另一条是立地,扎根农村解决农民的难题,就让我选择立地吧。于是,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带给农民幸福安康的日子,便成为赵亚夫的人生选择。

1963年,赵亚夫在看完电影《雷锋》之后,被雷锋精神深深打动,连夜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从那以后,他用一双扎根田地的脚、一颗紧贴农民的心、一个“让农民收获满屋财富”的梦想,践行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1983年至今,赵亚夫30次东渡日本,引进新品种、改进技术,带领农民发展高效农业增收致富;援川期间,他不顾七旬高龄,18次飞往绵竹,亲自规划选址、优选品种、指导服务,培训农民200多人,增加效益3个亿,成为东部支援西部的成功案例;他响应党的号召,投身5省7村的扶贫工作,培训的8326名致富带头人创业成功率83.5%,累计减贫3万余人,为全国脱贫攻坚作出了积极贡献;他带领的亚夫团队,培养出6位全国劳模,8位省部级劳模,3位脱贫攻坚奖获得者,30多年来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350多万亩,帮助农民增收近300亿元,数十万农民因他致富……从赵亚夫的履历上,老百姓看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也看到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扎根农村60年来,赵亚夫用自己的知识为农民服务,把农民致富作为自己的第一责任,与农民一道艰苦探索,开辟了一条通过党组织引领、科技兴农、以农富农,建设“农民共同富裕、农业生态高效、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之路,带领数十万贫困农户实现了“小康梦”。

曾经,赵亚夫有机会走上更高的领导岗位,但他说,“我往上升就找不到根了,我的根在农村”,主动放弃了提拔机会。退休后,他以志愿者身份来到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搞起了有机农业,探索出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社协同”治理模式,实现了产出高效、产品安全、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把一个贫困村建设成为殷实的全国文明村,“戴庄经验”也开始在全省推广。

已到耄耋之年的赵亚夫,为了完成“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的脱贫攻坚任务,一年有200多天往农民家里跑。他动情地说:“我是党培养出来的,决不能辜负党对我的期望。60年来,江苏丘陵山区的风霜,染白了我的双鬓,但不变的是我为农民服务的心。我要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为农民服务到老。”

如今,“亚夫精神”已在全市各级党员干部心中扎根,“学亚夫、做亚夫”成为很多人的人生追求。赵亚夫用他的实际行动,把科技兴农的成绩写在大地上,也把共产党人的先锋形象刻印在老百姓的心坎里。(镇组轩 曹源)

编辑:陈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