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全民艺术盛宴,展现幸福镇江魅力 “小康”生活注入文化力量

四月的镇江春意盎然,送戏下乡、文艺展演、馆校衔接、书画展览、古琴雅集,还有“名嘴”进工地、民间读书会、艺术培训,打开“文化镇江云”,一场接一场的文化艺术普及活动精彩纷呈,让市民朋友们目不暇接。

“小康”生活不能缺少了文化力量,多年来,我市坚持最大程度提升人民群众公共文化获得感,构建以“充分共享,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强”为目标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用文化艺术滋养镇江百姓的心灵,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底蕴。

健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

日前,“群芳竞妍 爱满乡情”2021送戏下乡文化惠民展演活动在润州区和平路街道体育文化公园举办,精彩纷呈、汇聚多剧种经典唱段的折子戏演出,吸引了社区众多的戏曲爱好者前往观看。“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喜欢的戏曲,这是政府对我们实实在在的关心。”社区居民对送戏上门连连称赞。

文化惠民走进百姓身边,首先需要文化场地。自2011年起,镇江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将文化广场建设作为特色和亮点打造。目前,全市已建成市(区)中心型、镇(街道)基本型、村(社区)小型文化广场630个,在实现镇(街道)、村(社区)全覆盖的基础上,向自然村延伸,已建成自然村小微型文化广场1078个。每年开展各类广场文化活动近5000场次,惠及群众达270余万人次。

“文化广场活动氛围浓郁,春暖花开了,我和爱人晚上都喜欢过来散散步。”家住丹徒区谷阳镇莱村的韦女士讲起家门口的文化广场赞不绝口。

从“送文化”“种文化”到“创文化”

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如何向基层拓展、向乡村延伸、向群众靠近,2020年,市委、市政府在辖区成功试点基础上,明确将“文艺播种计划”向辖市区全面覆盖。

为摸清群众文化需求,各辖市区文化馆、文化站工作人员进村入户,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菜单”,最终一共汇总了基层群众、文艺团队612项文艺需求。通过招募,建立了近300人的文艺志愿辅导教师资源库。

丹徒区戏剧家协会主席吴宝成报名参加“乡村文艺播种计划”后,多次走进宜城街道缪家甸艺术团,辅导团员们锡剧表演,“这个活动很受当地老百姓,特别是艺术团队的欢迎。”看到很多从来没有表演经验的村民也能登台演出,他成就感满满。

“乡村文艺播种计划”一改传统的格式化、填鸭式艺术普及方式,切实根据群众需求服务基层一线,逐步形成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再到“创文化”的生态链。

网络平台载体与时俱进

活动预告、场馆预约、文化资讯,之前预约了11日古琴音乐会活动的周女士平时对“文化镇江云”十分关注,“不管是想看展演,还是线上培训,只要上这个平台,一键搞定。”

我市率先探索并建成江苏省首个地级市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文化镇江云”,全面实施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新模式。实现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可发布、需求可征集、内容可观看、过程可监管、结果可评估,为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提供了新途径。

目前,该平台展示了全市1246个文艺社团,开通了997个文化场馆功能室在线预约。在新冠疫情期间,还创新推出“云直播”“云培训”“云旅游”“云观展”等在线服务近3000项,受到了文化旅游企业、从业人员、广大市民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文化惠民紧贴群众需求

镇江素有大爱之城的美称,文化惠民工作始终紧贴群众需求,坚持服务为民,彰显城市温度。

“去年受疫情影响基本都待在家里,现在好了,大家又可以相聚在课堂快乐学习,非常开心。”3月中旬,市文化馆老年艺术大学2021年春季培训班开课的第一天,前来上课的学员们掩不住内心的喜悦。

市文化馆老年艺术大学以“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为目标,自2018年以来,共开设艺术培训班122个,受到广泛欢迎和好评。

市县联动连续5年开展“带一本好书回家过年”,为返乡人员送书3万余册。建立健全群众需求评价反馈机制,促进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免费开放,实施“三送”工程(送戏、送书、送电影),全市各级文化部门组织送戏下乡1191场、送图书80441册、组织农村电影放映15267场。

各类艺术活动的蓬勃开展,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更为市民百姓提供了丰富的“精神盛宴”。(马彦如)

编辑:陈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