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心向党 科技助跑 ——庆祝第五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5月30日,我们迎来第五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多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科协组织的贴心服务下,广大科技工作者红心向党、守正创新,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气神砥砺奋进、建功立业。这其中涌现出一批党员科技工作者,他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冲锋在前,勇于担当,积极主动地投身产业强市的火热实践,让科技助力产业插上智慧的翅膀,为加快把“镇江很有前途”跑进现实做出重要贡献。

赵亚夫

践行初心,把成绩写在大地上

2月25日,农业专家赵亚夫参加了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当听到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赵亚夫心潮澎湃,“作为一名有着55年党龄的80岁老党员,使命感、责任感、自豪感、奋斗感油然而生,和大会全体参加者一起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1961年,20岁的赵亚夫从宜兴农林学院毕业后分配到镇江农科所工作。当时农民忍饥挨饿的场景、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深深刺痛了他的心。赵亚夫想,知识分子一般有两条路:一条是顶天,搞发明创造;另一条是立地,扎根农村解决农民的难题,就让我选择立地吧。于是,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带给农民幸福安康的日子,便成为赵亚夫的人生选择。

1963年,赵亚夫在看完电影《雷锋》之后,被雷锋精神深深打动,连夜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从那以后,他用一双扎根田地的脚、一颗紧贴农民的心、一个“让农民收获满屋财富”的梦想,践行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1983年至今,赵亚夫30次东渡日本,引进新品种、改进技术,带领农民发展高效农业增收致富;援川期间,他不顾七旬高龄,18次飞往绵竹,亲自规划选址、优选品种、指导服务,培训农民200多人,增加效益3个亿,成为东部支援西部的成功案例;他响应党的号召,投身5省7村的扶贫工作,培训的8326名致富带头人创业成功率83.5%,累计减贫3万余人,为全国脱贫攻坚作出了积极贡献;他带领的亚夫团队,培养出6位全国劳模,8位省部级劳模,3位脱贫攻坚奖获得者,30多年来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350多万亩,帮助农民增收近300亿元,数十万农民因他致富……从赵亚夫的履历上,老百姓看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也看到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40年来,赵亚夫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在农村一线科技兴农,扶贫成绩得到了党和人民的充分肯定。上世纪80年代,江苏茅山革命老区就开始流传开了“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的民谣。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给赵亚夫颁发脱贫攻坚楷模奖章和证书,再次轻声嘱咐他“把成绩写在大地上”。

总书记的亲切嘱咐,是赞扬,是勉励,更是鞭策。回来以后,赵亚夫说,他一直在认真思考,“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做好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历史性发展格局中,落实好总书记的嘱咐,继续把科技兴农的成绩,更多、更好的写在更广阔的农村大地上。”

陈德玉

红心引领,践行医者仁心

每天早晨7点半,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院长陈德玉总会早早来到医院,走进病房,关心患者病情,了解科室日常,半个小时后回到办公室,正式开启忙碌的一天。

在陈德玉的带领下,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注重科技创新与专学科建设的互动共融、协同并进。目前拥有国家级重点专科2个、省级重点专科16个,博士百余名,“十三五”期间,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0余项、江苏省科技厅项目30余项、专利近300项,发表SCI论文300余篇,重点专科数量、科研实力、人才队伍均领跑全市医疗机构……所有荣誉和成绩,都是他仁心仁术,坚守医者初心的最好见证。

而在陈德玉看来,这颗初心,是以党员“红心”引领的。作为一名27年党龄的老党员,陈德玉始终坚持“我是党员我先上”。2020年年初,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显得格外寒冷。凌晨接到医院出现第一例疑似病例的电话,他一分钟都没有耽搁,平时至少半个小时的路程,20分钟不到就赶到了医院。

第一时间召开防控会议,第一时间集结援鄂医疗队,第一时间联系防疫物资……陈德玉整整3天没合眼,一个星期没回家,冲在防疫第一线,“我们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大部分都是党员,他们真正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医院实现医务人员零感染。

从一名普通医生成长为如今的医院“大家长”,尽管事务缠身,陈德玉始终没有丢下专业,临床科研两手抓,是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学科带头人、江苏省医学创新团队带头人、镇江市“169”学术技术带头人,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江苏省社会发展基金临床前沿技术项目,发表SCI等高质量论文20余篇,荣获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镇江市创新争先成绩突出科技人物等。

作为公立医院,维护医院的公益性,为患者提供最好地服务,是陈德玉一直坚持的。自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他有了更深刻的领悟。“共享轮椅、志愿者服务、健康大讲堂,这些都是实实在在为患者服务的。”陈德玉介绍,每周一期在门诊大厅开展的健康大讲堂,让患者和家属在等待的同时学习到健康小知识,而主讲人都是党员、专家和各科室主任。

“我们即将成立的医保服务中心,更是全省首家。”陈德玉透露,场地和人员都由医院提供,让患者不用来回奔跑,在医院就能直接办理报销手续,“这是真正地为民办实事,也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尽管成绩显著,但陈德玉坦言,医院与一些高水平医院相比,还存在着差距。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适逢建党百年,医院将以此为新的更高起点,发挥党员带头作用,提高临床科研水平,用精湛技术和优质服务担当起市民生命健康的守护神。

徐立章

强农兴农,力推农业机械化

去年,中组部、人社部、中国科协、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布的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名单,全国共有100名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获奖,其中镇江1人入选,他是来自江苏大学农业工程学院的二级教授徐立章。

江苏大学因农机而生、因农机而兴,培养了全国第一批农机本科、硕士和第一位农机博士、博士后,创造了“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半喂入自动脱粒机”等多项国家第一。作为新一代农机接班人,身为收获装备研究院党支部书记的徐立章,始终坚持守“农”根、固“农”本,接力“强农兴农”梦想,努力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重要论述,农机科研人员理应解决农机‘卡脖子’技术。”

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随着农业生产相关政策的变化,农机专业逐渐走入低谷。不管再忙再累,无论形势怎样变化,徐立章心中对农机研究的炽热之火从来都没被浇灭过。他认为,坚持农机研究是职责之所系,能够服务农民,推进中国农机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一种责任、使命和荣光,也是自己毕生的追求。

世纪之初,国内收获机械高端市场仍然是以久保田为主的日系农机唱主角。如何打破日系农机的市场优势,国产农机唯有提高技术含量、提升装备水平,才能与之相抗衡。徐立章团队首先攻关的是油菜机械化收割。由于油菜的成熟度一致性较差,“有的比较青,有的已完熟,好像要炸裂开来。无论是人工还是普通稻麦收割机,油菜收获过程中,成熟的籽粒经常大量掉落在地。”以徐立章为代表的江苏大学一批农机专家联合江苏沃得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开展科技攻关,并获得省科技厅和农机局等部门的立项。经过多年锲而不舍的努力,这一难题终于被攻克,根据随后的验证,较之人工收获15%以上的损失率,这种新型油菜收割机损失率稳定控制在6%以内。凭借技术应用优势,新型油菜收获机市场热销,很快帮助沃得拿下了国内市场第一的份额。

“去年学校的再生稻联合收割机真是派上了大用场,越光稻的亩产量增加了130斤、我们的每亩收入也超过了1000元。”句容戴庄,由徐立章领衔、江苏大学智能农机装备创新团队研发的低碾压率再生稻联合收获机解决了越光稻收割难题,受到了当地村民的好评。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科学家的优势不仅靠智力,更主要的是专注和勤奋,经过长期探索而在某个领域形成优势。徐立章表示,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党员科技工作者理应甘坐冷板凳,继续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科技创新进行科研攻关,把论文写在产品和大地上,在奋斗中坚守,在专注中开拓,全身心地投入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事业中去。

朱建民

造福社会,科研才有生命力

“坚持解放思想,深入群众,秉持为民服务的情怀,才能做出更扎实更过硬的科研成果,才能彰显共产党员的价值追求。”杭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农药工业协会技术创新一等奖、中石化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一项项高含金量的荣誉,勾勒出江南化工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朱建民,深耕草甘膦领域走过的26年辉煌历程。

作为新安化工集团草甘膦产业化技术、三废治理与资源化利用领域的核心骨干,朱建民从1994年华东理工大学毕业后便进入该公司进行科研研究。在党组织的温暖怀抱中,他思想日益成熟,业务日渐娴熟。从解决盐酸含量过低、搭建硫酸净化装置到全面实施亚磷酸二甲酯工艺优化项目、主攻母液浓缩改造,再到热集分离技术改造项目、攻克含磷废水处理技术,新安化工众多科技重大进步,都印刻下了他和团队步履不停的脚步。

时刻不忘党员身份,朱建民注重实践应用,与生产车间等部门开展党支部结对共建,收集车间技术需求,结合车间现状开展技术微创新,为改变生产现状提供精准科研服务。

作为新安集团最大的生产基地,镇江江南化工是国内草甘膦行业的龙头企业。为解决江南化工研发力量薄弱的现状,2016年,朱建民怀揣“推动生产技术提升,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担任技术中心主任,“推进草甘膦工艺路线绿色化,造福社会、服务社会,发挥更大的生态环保价值,这样的科研事业才更有生命力。”

草甘膦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母液处理问题是整个行业的重难点,朱建民身先士卒,紧紧依靠研发团队攻坚克难。他将草甘膦母液通过氧化、浓缩及定向转化成磷酸盐系列产品,从根本上解决了甘氨酸法草甘膦生产工艺路线的生存问题。“这项技术填补了国内农药产业的空白,江南化工见证了该项技术的诞生。”

朱建民重视团队的力量,他一方面搭建技术平台,与清华、浙大等知名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另一方面加大对年轻人员的培养,通过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职业潜力评估、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各种技术创新课题的实战演练,不断拓展他们的眼界和知识面,快速提升他们专业技术能力。目前,先后已有8名大学生陆续成长为课题组长,独当一面担当科研任务,其中具有党员身份的两名技术骨干表现尤其突出。

2016年以来,朱建民领衔的镇江江南技术中心升级为省级技术中心,申请专利20项,授权10项。“我喜欢技术创新、喜欢颠覆,我将持续为草甘膦领域研究向绿色化、高附加值迈进贡献自己的创新力量。”朱建民说,展望“十四五”,他将继续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充分利用企业内外部的技术资源,利用产学研创新平台,在化工绿色化方面持续进行研究开发并推广应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来源:镇江日报

编辑:金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