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圈子大智慧,解读《论语》之一——明白为何而学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作为我等凡夫俗子,治天下的本事就不妄想了。但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说短不短,说长不长,总要活得明白一些、通透一些才好。怎样才能不枉来这世上走一遭,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或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

佛说:人与人之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形形色色人等,该以何种面目去相处?《论语》作为一本言论集,蕴涵着孔子及其弟子们的一贯之道,有外国译者称之为“生活评论”,本是一个比较小的圈子里的互相馈赠,却能指导更多的世人在智识和道德修养上得到启发。重读《论语》,听大师点评,今时今日虽世易时移,但其中的道理却是不朽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谈到学习,很多人在抨击现在的教育制度,纯粹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不管你平时学得多好,知识面多么广,最终还是看你的临门一脚——高考。很多过来人感叹:家里上初中的孩子已经辅导不起来了,当年学到的东西已经完全还给老师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孔子说:不断地学习知识,并时常温习,然后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这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大家扪心自问,有多少人把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了现实生活中并因此产生快乐的?这里面就有一个学习方法的问题,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现在很多孩子沉迷在书山题海里,一道道复杂的题目解得头头是道,可遇到实际情况时,并不能将学到的知识与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所谓的“高分低能”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这样的学生即便学到博士毕业,又能在社会上产生多大的作用呢?

国学大师辜鸿铭对此是这样理解的: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完全是出于一个真正有教养之人的经验之谈。它表明,要想成为真正有修养的人须有什么样的精神、什么样的品格以及什么样的心态。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首先应对其研究的对象倾注全部的、无私的爱。而只有钟情于学,他才能明白其所学。

当人们在大肆谈论着中国古代教育体制的缺点时,《论语》中孔子就学习态度的这种表述,还是有其优点的。现在的孩子,真正爱学习的有几个?你问他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能真正明白学习意义的人有多少?

那么,学习的正确态度究竟该如何呢?这就引出了下面的回答: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辜鸿铭说,在古代的教育体制下,某位学生如果能有幸成为一名真正的受过教育者,那么他一定是一名君子,是一名真正具有思想修养的人。我们不要我们的孩子成为君子,但一定要让他们有正确的心态去对待学习,要明白学习的最终目的与要义——考试的结果固然重要,但学习应当是伴随每个人一生的事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与修养,并不是为了向外人展示什么。

“人不知而不愠”,被别人误会了,也不怨恨恼怒,而是泰然处之,这是一种解释。其实也可以这样理解——我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可别人却不知道我的才识,我没什么名气,但我不生气。试问,现在还有多少人具有这样的治学态度,知道了一点东西,恨不能让天下的人都知道他的本事。

周总理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么现在呢?我们的孩子应该为了什么而读书学习呢?这个问题要尽早明确,越早越好。(全媒体记者 徐毅)

编辑:陈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