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把你们送到前线去打胜仗” 在扬中市渡江文化园遇见峥嵘岁月

今日镇江讯 扬中市渡江文化园,以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20军在扬中顺利渡江的光辉历史,以及随军记者邹健东抓拍的“我送亲人过大江”新闻照片为主线,在照片拍摄地——扬中市新坝镇新治村老栏杆桥码头兴建。文化园于2012年开建,2014年9月25日建成开园。

知“今”

一座文化园 党群一家亲的见证

2014年,为纪念渡江战役,渡江文化园在江苏扬中开园,渡江文化园位于扬中市新坝镇新治村南江边,共占地300余亩,是集红色文化体验、革命传统教育、生态观光休闲于一体的主题公园。它紧靠长江,西迎圌山,与镇江、扬州隔江相望。

文化园由“我送亲人过大江”主题雕塑广场、“我送亲人过大江”展馆和扬中党史学习教育馆三部分组成。以场景雕塑、大型环幕、老照片、实物资料等,浓缩扬中群众与人民军队之间的深厚情感。

“我送亲人过大江”主题雕塑以著名战地记者邹健东珍贵历史图片为基础,由上海世博会园区雕塑评审专家、中国美院上海设计学院罗小平教授采用黄铜切割的剪影和写实圆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创作。整个雕塑高6米,长12米,历时6个月完成,突出“大辫子姑娘”的形象和“送”的主题,以解放军战士渡江为背景,营造出百万雄师过大江时战火纷飞的危险、紧张场面,体现了浓浓的军民鱼水深情。

“我送亲人过大江”主题展馆名由国防部原部长、曾经担任20军军长的梁光烈上将所题,以“欢天喜地迎解放”“男女老少支前忙”“我送亲人过大江”“吃水不忘挖井人”等篇章,再现72年前那段峥嵘岁月。馆内展陈了渡江战役作战形势图、“扬中小姑娘”奋力划桨的背影照片以及扬中船工徐官福被授予的“渡江第一船”先锋旗和“强渡功臣”荣誉证书等珍贵史料。

扬中革命斗争发展馆以“不堪贫苦、农民暴动”“抗击日寇、扬中会师”“水上交通、江心跳板”“自强不息、建设家园”等篇章,记录扬中百年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时刻和重大事件。在扬中老书记施光前革命回忆录中,在1932年,中共江阴县委派人到扬中来开展建党工作,发展了19名党员,成立扬中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太平洲党支部,领导农民开展游击斗争。扬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一系列斗争,夺取了一场场战斗的胜利。

开放普及

革命精神的最佳传承

据渡江文化园志愿者王以诚介绍,自开园以来,渡江文化园一直坚持提供免费参观和讲解服务,近年来累计接待参观人员20万余人次。来自全国各地的访客到这里接受爱国、爱党教育。

基地讲解员每天勤学、勤练、勤讲,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使命,为每一位参观者讲述渡江历史,用心呈现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真诚表达对英雄的崇敬。

正因为有历史文化沉淀、有先进价值引领、有丰富资源支撑、有宣传活动普及、有干群广泛参与,扬中渡江文化园已成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党员干部接受党性政治教育、群众接受革命历史教育的重要基地。

学“史”

我送亲人过大江

浓浓军民鱼水情

“江心跳板”,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中鲜为人知的一段历史。抗日战争期间,陈毅将扬中誉为“江心跳板”,他认为,扬中是渡江最理想的地方。从1942年建立水上交通站,扬中先后百余名秘密党员坚持斗争,直到1949年扬中解放。

“江心跳板”在渡江战役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被毛主席两次提及。展柜中陈列着毛泽东给渡江战役总前委的电报和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两份手稿。

在渡江战役中,扬中人民不畏枪林弹雨,想方设法把解放军战士送过江。展馆的巨幅照片中记录下了一个绑着大辫子的姑娘摇橹划桨,运送解放军战士渡江去作战的感动瞬间。

1949年4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万船齐发,横渡长江。在炮声隆隆的江面上,一位身材瘦小、梳着大辫子的姑娘,奋臂摇橹,向江南驶去,她的船上坐着20多名解放军战士。这一幕正好被新华社随军记者邹健东拍了下来,并以《我送亲人过大江》为名发表在当时的《新华日报》上。此后,邹健东一直寻觅那位“大辫子姑娘”,期待能亲手把这张经典照片交给她,可惜未能如愿。

照片的原件则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珍藏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当年渡江战役的指挥员之一、后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张震将军看到这张照片时一再指示:“一定要找到这位小姑娘。没有人民的支持,我们过不了江。”

1999年4月27日,为庆祝南京解放50周年,江苏卫视播出大型文献纪录片《风雨钟山路》,纪录片总编导吴健宁特地将邹健东寻找“大辫子姑娘”的愿望放进了纪录片。这期节目正巧被颜红英的女儿董小妹看到,使寻人有了转机。

经过多方核实,颜红英正是那位“大辫子姑娘”。千里之外的邹健东老人闻得喜讯,盛情邀请颜红英到北京相聚。时隔半个世纪,邹健东终于实现了将照片交给“大辫子姑娘”的愿望。

颜红英是扬州宝应人,颜家世代临水而居。经过两代苦熬,家中除置有15亩薄田外,还有一条大船从事水上运输。

1949年初,解放军征集民船运粮,并进行渡江训练。颜家的船大,能装5000多公斤东西,就积极帮助解放军运粮食。

渡江战役前夕,解放军招募船工渡江,颜红英听说后,当场报了名。她父亲颜建发知道后急得不得了,连说,“姑娘,姑娘,你疯了,渡江打仗是要死人的”。可最终父亲还是没有拗得过女儿,和她一起参加了渡江支前。渡江时,颜红英和妹妹轮流摇橹,父亲掌舵。

“小姑娘,怕不怕死?”那个时候,颜红英不止一次被解放军战士问到这个问题。她毫不犹豫地回答,“怕什么,不怕!我要把你们送到前线去打胜仗!”

一天晚上,颜红英撑船带着解放军战士去江面侦察敌情,突遇敌人飞机轰炸,她临危不乱迅速调转船头躲避。一颗炮弹在船附近爆炸,弹片划过她的脸颊,鲜血直流,她顾不得这些,拼命摇橹,带着解放军脱险。

这次受伤,不仅在颜红英的脸上留下疤痕,也将她的耳朵震伤。她没有被吓退,4月22日,她和父亲妹妹一道,冒着枪林弹雨和轰鸣的炮火,护送解放军渡江。渡江战役胜利后,为表彰颜红英一家所作出的贡献,部队向他们颁发了渡江胜利纪念证和二等功臣证书。

在革命岁月中,扬中地区涌现出多位英雄儿女,除了“大辫子姑娘”颜红英,还有扬中抗战时期第一位党支部书记王子清、英雄县长李培根、牺牲在黎明前的镇江市长王龙、赤胆巾帼“贾奶奶”严桂珍等。(文字 马彦如 单杉 翟进 图片、视频制作 单杉)

感“言”

单杉

19岁的“大辫子姑娘”颜红英一家“送亲人过大江”。姐妹俩轮流划桨,父亲在船尾掌舵,姐妹俩看似划的是渔船,实则划的是驶向光明的“希望巨轮”;父亲看似掌的是一船之舵,更掌着这个普通农家的“红心之舵”。

当年,战斗在扬中江面上的颜红英一家只是扬中人民倾力支前的一个缩影;颜红英划的那艘小木船,只是千帆竞发中的一艘。渡江战役中的“小木船”,意义堪比淮海战役中的“小推车”。陈毅元帅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而张震将军说:没有人民的支持,我们过不了江。

“我送亲人过大江”展馆展现了扬中人民的英勇无畏,以及人民和解放军之间的浓浓军民鱼水情。扬中党史学习教育馆则展示了勤劳聪慧的扬中人民,白手起家发家致富的故事。勤劳勇敢的扬中人民在“上善若水,自强不息”的扬中精神指引下,一定能够将小岛建设得更好。

编辑:陈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