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邦伟和省立镇江体育场

今日镇江讯   6月23日今日镇江刊发的“从市足球代表队‘队员证’说起”一文,提到了省立镇江公共体育场。市民徐先生近日从网上找到几张照片,正好可以回顾这段历史,其中的主人公叫吴邦伟,是民国时期的体育专家。

从上海来到镇江

民国时期中国时局动荡,体育发展也陷入无序状态,这段时期我国涌现出一批杰出的体育先驱。他们从中国的现实出发,在体育思想的认识上,强调将体育与国家的前途与命运结合在一起,为我国近代体育发展做出了贡献,吴邦伟就是其中的代表。

吴邦伟,字兆奎,体育教育家,江苏无锡人。他自幼爱好体育运动,是江阴南菁中学的高才生。课余他喜欢阅读进步书刊,受“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潮影响颇深,后来他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专修科,1921年毕业。之后,吴邦伟历任东吴大学、集美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暨南大学的体育教员等职,以及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干事。

吴邦伟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这所学校是我国第一所培养体育专业人才的高等学校,其在我国近代体育专业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为我国培养出了一大批专业体育师资和体育管理人才。在南高师成立之初,学校明确提出“体育为德、智二育之基本”,其德智体三育并举的观点深深影响了吴邦伟,为其后来体育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从这段履历中,还可以发现吴邦伟任职的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暨南大学都在上海。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五卅惨案”,吴邦伟与众多爱国师生一起离开圣约翰大学,以示抗议。之后,吴邦伟出任新创立的光华大学体育系主任。1930年,吴邦伟抱着“体育强国”的理念,毅然辞去上海暨南大学体育系主任的职务,前往江苏镇江履新。

任职省立体育场

1930年至1937年,吴邦伟任江苏省立镇江公共体育场场长。刚就职时,体育场还没建好,在旧中国体育经费极其微薄的条件下,经他多方奔走呼吁,很快资金筹集到位,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江苏省立镇江体育场。

很快,吴邦伟建立起完善的体育场工作体系,在体育场设立推广、指导二部和会计、文书、庶务三股。其中推广部又分宣传和调查两组,宣传组负责设立体育通讯社,宣传体育事业和邀请专家名人演讲等工作;调查组负责调查国内外体育状况,编制各种统计表等。指导部分为训练和编辑两组,训练组主要负责指导来场民众锻炼、组织体育训练、举办比赛、开办暑期学校、组织体育研究会等工作,是工作最多也是责任最大的部门,编辑组负责编辑刊物和表格等工作。会计、文书、庶务三股由吴邦伟直接管辖,分别负责财务、文书档案、后勤保障工作。并且他们还编制了一套完整的体育场运营管理制度,人、财、物的使用与管理均有章可循,整个省立体育场的工作井然有序。

当时的社会环境不像现在,大众体育意识淡薄。吴邦伟提出必须唤醒民众,让大家重视体育,都来参加体育锻炼。为此,他编辑出版《体育研究与通讯》期刊,除自己和体育场同仁撰写文稿外,还特邀各地体育名流撰文论述体育的目的、意义,介绍体育专项知识,并辟有通讯专栏解答疑难问题,截至抗日战争开始,共出版十四期。

体育的发展路径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加强体育事业管理,陆续建立了一些体育行政管理机构。在江苏的几年间,吴邦伟整顿和修建了一些县体育场,定期举办各类体育比赛,举办各种讲习班,培养了不少体育骨干。通过这些努力,使江苏省的社会体育事业呈现出兴旺的局面。

当年,要系统地推广体育,各级体育行政组织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体育委员会、学校体育组等,吴邦伟很早就意识到这点。从当时学校来说,体育不受重视,虽然有明文规定,但许多学校对设置体育组仍有顾虑。吴邦伟在担任省立镇江体育场场长的同时,还兼任江苏省教育厅体育督学,是体育行政方面的专家。他首创制定了《江苏省中等学校体育要项》、《江苏省小学体育实施方案草案》、《江苏省中等学校学生体育技能测验暂行办法》等法规性文件,回应了当时学校的疑惑,为体育教育的规范化做出了努力。

1936年吴邦伟作为中国体育考察团成员赴丹麦、瑞典、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匈牙利、意大利等国考察。1937年镇江沦陷前夕,吴邦伟流亡武汉。1938年吴邦伟接受国民政府教育部聘请,担任国民体育委员会委员。任职期间,他着手编制国民体育实施大纲,致力于学校体育的规范化建设,主持制定各级学校体育实施方案,其中包括《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抗战时期各级学校体育设备标准》等,颇受全国各地学校的欢迎。

抗战胜利后,吴邦伟深感旧中国官僚体制下的教育部体委会很难有所作为,不如脚踏实地,于是辞官回镇江,复任省立镇江体育场场长。徐先生在网上找到两枚纪念章,一枚是1947年“江苏省立镇江体育场赠·九九体育节纪念章”,另一枚是1948年“江苏省立镇江体育场赠·省会第三届体育节·体育比赛纪念”。两枚均为铜质,尺寸不大,设计制作精美,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的状况。

理论研究成果丰

吴邦伟是我国体育理论学科奠基人之一,他重视体育理论学科的建设,认为学术研究的风气一打开,一切问题就有了解决的可能性。但在旧社会,我国的体育理论抄袭欧美可现实环境又跟不上国外水平,所以欧美体育理论并不适用于中国,我国需要结合国情设计出最合理的实施方案。

1941年,上海正中书局出版了吴邦伟的著作《体育场》;1948年,上海正中书局出版了他的另一本著作《国民学校运动场之设计》。这两本书可看作吴邦伟在省立体育场任职经历的有感而发。在《体育场》一书中,吴邦伟认为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体育场必不可少。他指出体育场能够给国民机体充分平均发育之机会;训练国民随机运用身体以适应环境之能力;培养国民合作团结抗敌御侮之精神;培养国民侠义勇敢刻苦的风尚,发扬民族精神;养成国民以运动及游戏为娱乐之习惯。

1947年,吴邦伟应上海市立体专之邀,任该校教务主任,次年他担任上海体专代理校长,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1952年吴邦伟参加华东体育学院筹建工作,学院建成后任该校教授、综合教研室主任、体育理论教研室主任等职。1957年,上海体育学院招收研究生,吴邦伟任指导导师,1959年任《辞海》体育分科主编。上世纪50年代后,吴邦伟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委员、上海市分会副主席,上海足球协会第一、二届主席等职,并著有《体育理论知识》、《足球训练法》、《篮球裁判法》等书。

毋庸置疑,吴邦伟是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后的体育实干家,“实干出真知”的特质在他身上尤为鲜明。其一生都在为体育服务,无论是民众体育的普及,还是学校体育的规范,他都亲力亲为。而担任省立镇江公共体育场场长的经历,更是将吴邦伟的聪明才智发挥了出来,成为他一生中的华彩段落,并且直接孕育出后面的诸多理论成果,里面的许多观点至今仍是真知灼见。(文/图  竺捷)

实习编辑:毛蕴劼

审核:杨佩佩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