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续写新时代镇江援藏故事

■编者按

近日,在镇江第九批援藏干部返回镇江、第十批援藏干部抵达高原之际,市委宣传部组织市级媒体采访团来到拉萨、深入达孜,全方位采访回顾我市援藏团队三年来扎根雪域高原,开展产业、医疗、教育援藏,推动边疆稳定发展的“镇江故事”。此为本组采访报道的第一篇。

达孜工业园全景 石小刚 摄

盛夏的夜晚,月光已经铺满西津渡的青石板,巍峨的布达拉宫还沐浴在斜阳之下。

尽管回到镇江20多天了,罗小兵仍然习惯用镇江的月出推演拉萨的日落。一如三年来,他看拉萨日落时思念着家乡的月出。

从江河交汇的镇江,到“日光之城”的拉萨,需要跨越4000多公里的山水,需要克服近4000米的海拔落差和3个多小时的日落时差。这些勾连两地的数字,每一名援藏人都烂熟于心。

此时此刻,以罗小兵等7人为代表的第九批援藏干部,圆满结束了3年的援藏生涯,回到了故乡;以汤杲等7人为代表的第十批援藏干部已经抵达拉萨、融入达孜,开启了又一个3年的接续奋斗历程。

此时此刻,以杜闽生等10人为代表的教育援藏团队,深入雪山,用一场长途送教挥别雪域高原;以姚敏等5人为代表的医疗援藏团队,已经扎根当地数月,为推动边疆医疗事业发展贡献才智和热情。

1995年,我市首次派出援藏干部人才,结对达孜,开展援建。27年来,一代又一代镇江援藏人扎根雪域高原,以“老西藏精神”和“援藏精神”激励自己,“缺氧气不缺士气”,“海拔高斗志更高”,用坚定信念和实干实绩推动边疆发展和稳定,造福当地群众,展示“镇江担当”。

一次援藏行,一生援藏情。从拉萨到镇江,他们说是“回来”;从镇江到拉萨,他们说是“回去”。一个“回”字,万千情意。在接续奋斗的援藏事业中,他们说:我们都是接棒人,必须跑好每一棒。

一棒又一棒的接力,在雪域高原跑出了精彩的“镇江故事”。这故事必将写入边疆大发展、民族大团结的壮丽篇章。

“九”与“久”的缘分

车行所至,连片的现代厂房,精致的街道建筑,若不是远方耸立的连绵山峦时刻“提醒”,我们真以为立足之地不是拉萨市达孜区工业园,而是苏南某成熟的工业园区。

“这是几代镇江援藏人的‘精心力作’。”作为镇江第九期援藏工作组组长,罗小兵(援藏期间任达孜区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区长)就从“九”这个字开启了3年援藏工作的讲述。“说来也巧,我们是第九批援藏干部,我们又私下将达孜区称为‘镇江第九板块’。更巧的是,我们是在2019年开启了援藏之路,并于当年的7月9日召开了援藏工作组第一次会议……”“九”与“9”的巧合,“九”与“久”谐音,自然让人联想到了“久久为功”之意。

——让援藏成效经久不衰、两地情谊久而愈浓,是每一名援藏人的共同心声。

镇江与达孜结对援建的20多年里,在市委、市政府的倾力投入下,在数任镇江援藏干部和3万多达孜干群的接续奋斗下,无论是达孜的区域面貌、园区规模,还是产业层次、基础设施,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罗小兵等人在综合研判达孜发展状况后一致认为,壮大援藏成果,必须按照市委书记马明龙对援藏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推动镇江与达孜携手奔跑、共创荣光,在保持硬件投入的同时强化“软件”支撑,把理念援藏贯穿到援藏各项工作中去。“我们借助编制‘十四五’规划契机,充分借鉴江苏先进理念经验,为达孜未来发展及十四五援藏重点工作明确了清晰的路线图。”

同时,第九期援藏工作组在3年中开展60多批次、720余名干部人才互访交流,赴镇“定制化”培训8批次240多人次,两地互访交流60多批次720余人次,引进园区规划、乡村振兴等方面的46名干部人才进藏,开展“师带徒、传帮带”接续培养工作,目的就是提升达孜干部人才专业能力,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高质量本土干部队伍。

稳边富民,产业是关键。产业援藏,一直是镇江对口援藏的亮点特色。“让项目活下去、产业立得住,核心是要‘适销对路’,就是要围绕本地需求引项目、布产业。”罗小兵说,青稞、牦牛、传统手工艺品,以及净土净水是西藏特有资源,围绕本土资源,援藏工作组先后引进了洋河朗热酒村、达孜丹阳眼镜城等8个项目,总投资超过20亿元;其中,于今年6月28日正式开工的洋河朗热酒村项目,投资规模超过10亿元,建成后预计年产值超过10亿元,带动周边农牧民1000余人就业增收。

记者们在达孜工业园采访 石小刚 摄

达孜工业园区是西藏唯一的自治区级工业园区。2002年,在拉萨河边的一片河滩地上,达孜工业园区正式起航。镇江援藏力量推动引入镇江经济园区建设运营经验,高标准规划建设。经过一批又一批镇江援藏人的不断努力,截至目前,达孜工业园区累计入驻企业1769家,累计创税超100亿元,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超150亿元,累计吸纳就业达5500人次。达孜工业园区一楼,有一个园区企业产品展览馆,从青稞酒、青稞醋等青稞酿品,到藏香、哈达等各式各样藏族手工艺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大大提升了本土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

第九批援藏干部、时任达孜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的王锦告诉记者,以来自江苏南通的藏缘青稞科技公司为例,企业从青稞白酒起家,近年来转型做青稞精酿啤酒,短短数年就发展成为西藏地区市场占有率最高的精酿啤酒企业,销售高峰时一罐难求。

——增强内地与边疆的联系,实现民族大团结大繁荣,这是援藏工作的重要任务。

援藏3年来,7名援藏干部走遍了达孜区6个乡镇、22个村居、200多家大小企业,推动镇江6个县区、2个经济开发区与达孜6个乡镇、1个园区建立起常年帮扶协作关系。

三年来,援藏干部许俊超每个月都要赶赴扎叶巴村数次,与当地群众交流,推动相关工作落地。回镇前,他再一次来到这里。当地群众握着他的手、望着他的“满头华发”,充满感情地说:“许区长”(许俊超援藏期间任达孜区委常委、副区长)您的头发都是在这里白的啊!

2020年3月27日,援藏干部王桂元突发胰腺炎。工作组的战友们和当地干部群众第一时间将他送往医院,并轮流在病床前看护、照顾。这是这份浓浓的情谊,让两次突发急性胰腺炎、医生建议“最好不要留在高原”的王桂元,仍然选择了坚守达孜,直至援藏结束。

拉萨市同心苑社区,是高海拔搬迁地区的异地扶贫搬迁点。为了解决群众生活和就业问题、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援藏干部阎军牵头与拉萨市国有企业合作,总投资3004万元,建成同心苑民族手工艺工坊、拉萨净土惠民超市等4个扶贫产业项目,共带动60名农牧民就业,每年为社区集体经济增收204万元。藏族同胞两次自发送来锦旗,让阎军备受激励,“这是给我们的最高荣誉”。

临别之际,罗小兵曾对队员们动情地说:“我们在这里成长进步,在这里学习收获,三年的光阴注定要成为人生中的难忘经历。”尽管回到镇江还没满月,队员们之间已经在相互约定“找机会回拉萨看看”。无论身在什么岗位,大家都会把镇江与达孜的这份“亲情”持久传递下去。

“江”与“山”的协奏

润州中等专业学校校长杜闽生是镇江教育援藏团队的领队。他年龄最大,却是队员口中“最具活力的年轻人”。

生于长江之滨的杜闽生,看惯了江水滔滔,年过半百到了拉萨,又爱上了那里巍峨的高山。3年间,他在送教途中征服了数十座雪山峻岭,最高攀登点超过6000米,成功拿到西藏自治区体育部门颁发的登山资格证。

“这个证证明他可以攀登5000米以上的高山。”教育援藏团队年龄排第二的汤英,对杜闽生充满敬意。很多内地人到了拉萨高原反应强烈,走路说话都要“慢慢来”,“老杜同志”却能在山上健步如飞。

在镇江援藏人才团队中,爱爬山的还有很多。援藏老师管青教地理,她利用野外地理考察的机会,把西藏自治区有名气的雪山攀登了一遍,大大丰富了她的课堂知识点。援藏医生虞雷,今年3月份到达孜区人民医院任职,一周后就跟着当地医生深入雪山开展义诊,看到山坡上有只兔子,童心大起,撒腿追赶。当地藏族同胞边笑边大声提醒:“千万不能跑。”

从低海拔的长江,到高海拔的雪山,镇江援藏人克服了高原反应的强烈不适,把长江的温润带到了寒冷的雪山,完成了“江”与“山”的协奏——

来自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的姚敏,本来去年底就完成了一年多的援藏任务,可以回镇江实现侍养年迈父亲的愿望,最终经不住达孜人民医院同行一口一个“离不开姚老师”的盛情挽留,与同事贡明虎一起留在了达孜。援藏医疗团队做的大部分工作,是为住在雪山深处的游牧民送医送药。“每周我们都要背上医疗包,驱车数百公里,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走访,为当地牧民送现代医学知识”。在援藏医疗团队的努力下,越来越多原来生病不就医的藏族同胞走进了医院,接受了治疗……

援藏教育团队组团援助拉萨一中,他们把江苏先进教学方法带到拉萨的同时,也把镇江的大爱精神播撒到了雪域高原。3年里,杜闽生等人积极引导镇江的爱心企业和人士参与援助西藏中小学校的慈善事业,先后捐助了10多万元的学习生活用品,为高原的孩子送上江南的绵绵温情。

在即将踏上归程之际,7月6日至15日,教育援藏团队从拉萨奔赴阿里地区的噶尔县、札达县和普兰县,以10天4000公里、连续12节示范观摩课的节奏,开展长途送教活动,用精彩的“最后一课”作别雪域高原,为援藏生涯画上圆满句号。

习近平总书记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份镇江到拉萨的“江”“山”协奏曲,就是通过产业、教育、医疗等援助形式,让西藏的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让祖国的边疆更加繁荣富强。

“心”与“梦”的牵挂

在第九批援藏干部告别雪域高原之际,我市公益达人“仪人”正带领姐妹团畅游西藏。布达拉宫的灯火,纳木错的湖水,唐古拉山的雄鹰……高原上的每一处景色、每一朵白云,都让她心醉神迷、流连忘返。

对于很多生于长江岸边的江南人,雪域是心向往之的圣地。在旅游旺季,每周都有镇江的旅游团前往西藏。

对于很多生于雪域高原的西藏人,江南又是他们魂牵梦绕的地方。2020年、2021年,援藏教育团队利用寒假组织了两次拉萨一中师生赴江苏游学活动。江南浓重的绿色带给孩子巨大震撼。每当提起那次远行,孩子们都神采飞扬。今年因为疫情原因,研学活动没有如期举行,这成了援藏团队与一中师生的遗憾。在拉萨一中,学生以能够到江苏内地班学习为“最高梦想”……

在镇江第九批援藏干部牵头下,丹阳眼镜店开到了拉萨,镇江香醋摆上了西藏的大小饭桌,达孜的青稞系列酒卖到了镇江,西藏特色产品展销基地也即将落户西津渡,让镇江人在家门口就能买到来自高原的特色产品。

在一批又一批镇江援藏人的奔赴下,镇江与拉萨、与达孜、与高原的距离变得更近,“心”与“梦”的交织更加紧密,人民的情谊更加浓厚。在达孜,“镇江路”“镇江公园”等“镇江元素”早已融入当地群众日常生活,让相隔4000公里的两地显得那么“亲近”。

援藏事业接续向前,这份情谊必将如奔腾的长江,从青藏高原而下,一路向东,汇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通讯员 孔昊 潘云  全媒体记者 刘兰明 王鹏程 栾继业)

编辑:缪小兵

审核:沈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