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招生简章”看江苏医政学院

今日镇江讯   7月21日今日镇江报道了“从《苏医生活》看以前大学生暑假”,其中提到了江苏医学院,它的前身是江苏省立医政学院。市民徐先生找到几张照片,正好是当年的“招生简章”,一起来看。

“招生简章”少见

第一张是封面照,“江苏省立医政学院招生简章”,左下方写“民国二十五年度”,即1936年。

第二张照片介绍“组织概况”,“本院成立于二十三年九月,直隶于江苏省政府。设院长一人,主持院务。教务长一人,辅助院长,处理全院教务与事务一切进行事宜。教务处之下,设事务处,以事务主任一人总其成,分设文书、注册、出版、会计、庶务各组,每组设干事一人,助理干事一人或二人。军事训练设大队部,以大队长一人区队长若干人办理军训。并设训育员室,掌理训育。女主管理员,管理女生。图书室,搜集中外医药书籍及杂志。药物试植场,试植药用植物。附设诊疗所,供学生临床实习。(现正着手筹建附属医院)卫生设计委员会,设计本院环境及学校卫生。研究员室,研究医药学术及卫生实验计划。均隶属于教务处。本院医科现已成立下列各教室:(1)解剖学教室(2)生理学教室(3)病理学教室(4)微生物学教室(5)物理学教室(6)化学教室。此本院组织之大略情形也。”

此页左侧还有“添招科班”,为民国二十五年度上学期,并注明“本年度经第八二六次省府会议决定添招”。分别是“1、卫生行政科新生三十名。2、医科一年级新生六十名。3、附设农村医药初级服务员训练班新生六十名。”足见当时招生隆重,竟然由省府会议来决定。

这就要说到医政学院的院长陈果夫。1933年10月3日,行政院举行会议,改组江苏省政府,任命陈果夫为江苏省府主席。在民国时期作为国民党党内要人的陈果夫来主政一省事务担任江苏的行政长官,当时尚属首次。陈果夫历来重视教育事业,他到江苏后,对江苏省教育进行改革,除针对初等、中等、职业教育实施一系列举措外,创设江苏省立医政学院可谓是点睛之笔。1934年5月,江苏省政府委员会议决定设立江苏省立医政学院,校址在镇江北固山麓,陈果夫兼任院长,胡定安为主任。

谁有“入学资格”

1934年7月左右,省立医政学院的办学科目、招生人数及其他招生考试事宜,如报名资格、监考教师人员确定等,都已形成方案,并把招生广告刊登在《中央日报》《申报》《晨报时事》《新报》《苏报》《新江苏报》上……不得不说民国的办学效率真高,到10月10日上午,省立医政学院便在新院舍举行开学典礼,12日正式上课。学院设医本科、卫生行政科、卫生教育科、卫生特别训练班,一度还附设农村医药初级服务员训练班。除医本科6年毕业、卫生特别训练班2年毕业外,其余均1年毕业。可见这所学院培养人才的一个导向是“多快好省”。

那么,当年哪些人有报考资格呢?第三张照片来揭秘,其对“入学资格”介绍详尽,“1、卫生行政科:医学专科以上学校毕业年在四十岁以下者。2、医科一年级:(甲)公立或已立案之私立高级中学毕业者。(乙)公立或已立案之私立高级中学同等程度学校毕业者。(丙)大学预科毕业,其修业年限与中学修业年限合计满六年者。3、附设农村医药初级服务员训练班:(甲)中国国民党党员,在区党部或区分部服务三年以上,年在二十岁以上,三十岁以下,有初级中学毕业之程度者。(乙)初级中学毕业,年在二十岁以上,三十岁以下,有中国国民党党员二人以上之介绍,并服务社会三年以上,或现在农村服务,而有证明书者。投考农训班新生籍贯,以江苏之泗阳、宿迁,灌云、邳县、睢宁、沭阳、高邮……”这里对农训班新生籍贯都有明确规定,可谓用心良苦。

1934年,苏北黑热病猖獗,对此民政厅与医政学院组团前往流行区域实地调查,认为“根本防治,非改善人们卫生状况不可,因此决定先训练深入农村之医药人才为标本兼治之计”。从调研中掌握农村卫生状况,然后及时开培训班,可以说针对性极强。

“医政”曾被质疑

为何要创设这所高校?陈果夫曾在《江苏医政学院之过去与将来》一文中指出:“我国人民,体质日弱,死亡率高,为民族前途大患……江苏医政学院,即按照医字整个范围决定其教育计划。定其名曰‘医政’。本院之设,除培植江苏省所需医政人才而外,以实验新医学教育制度及创造融合中西之中国新医学为两大目的。”

显然,陈果夫对江苏医政学院期望很大,他对学院的定位可称创举,其实施的计划切合民生。但正因为其办学理念特立独行,当时社会多有误解,不少人心存质疑,就连国民党教育部医药教育委员会中也有人诋毁学校为“非驴非马之医学院”。可见当时即使身为省政府主席的陈果夫也面临办学压力,以至于在其主持院政的三年内并未向教育部立案。但凭借省政府和陈果夫的支持,这所学院竟也办得风生水起。

从当年局势来分析可能更容易理解陈果夫。1933年,陈果夫开始主政江苏。为刷新政局,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所贡献,他提出建设“健康的江苏”。而此时,苏北一带正流行黑热病,江宁地区暴发疟疾,且当时整个江苏,尤其是苏北的医疗卫生条件极差,不论是一般农村和小城市,还是苏南的一些大城市也没有所谓的“公共卫生”。因此,关注卫生事业,改善生活环境,培养医学专门人才,特别是公共卫生人才,成为陈果夫为官一方的首要职责。创办医政学院,固然要开展医教活动,但更要急抓即用,能够给罹患疾病、缺医少药的老百姓以希望和信心,稳定政局。因而,举办学制短、实用性强、易见成效的卫生教育科(传播宣传卫生知识)、卫生行政科(管理城镇农村卫生)及卫生特别训练班(改良当时中医),不失为一种立竿见影的好办法。

国立江苏医学院

抗日战争爆发后,省立医政学院迁湖南沅陵,1938年8月,与南通医学院医科合并,更名为国立江苏医学院,改属教育部领导。此时陈果夫已不任院长,胡定安任院长。12月学院迁贵阳,1939年4月迁到重庆北碚,复课开学。

当然,此时办学条件与医政学院时已不可同日而语。日军侵华,学校被迫西迁,经湘贵,入川渝,一路枪炮声,一路读书声,颠沛流离,异常艰苦。国立江苏医学院一方面要坚守医学阵地,组建医院和空袭救护队,救治抗战军民,为抗日救国作出自己的贡献;另一方面还要坚守教育阵地,形成以临床医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实属不易。

如果比较省立医政学院和国立江苏医学院的办学差异,其实很有意思。前者倡导医学与行政并举,预防和医疗并重,中医与西医结合,实施多层次办学。1934年8月,首批录取新生176名,其中六年制医科仅40名,而一年制卫生教育科、两年制卫生特别训练班各60名,一年制卫生行政科16名。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后者成立之初只招医科生,1946年江苏医学院迁回镇江,仍以医本科为主……新中国成立前,江苏医政学院(江苏医学院)共培养本科生、专科生、进修生804人。

实事求是地讲,无论是江苏省立医政学院,还是国立江苏医学院,都有继承和发展。双方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分伯仲,在社会贡献上难定高下,两者都努力做到因地、因时办学,在民生凋敝、国力维艰的历史时期推动了江苏医学事业的发展。(文/图  全媒体记者 竺捷)

新闻相关:

揭秘丨从《苏医生活》看以前大学生暑假

编辑:缪小兵

审核:曾海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