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1月10日的《苏报》

今日镇江讯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自此中华民族开启了长达14年的浴血奋战。市民任先生收藏了一份民国时期的《苏报》,上面内容颇为丰富,可以立刻把我们拉回那个水深火热的年代。

《苏报》报头有特点

这份《苏报》为4版,时间是“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一月十日”,即1932年1月10日,当时镇江已是江苏省省会。由于年代久远,报纸已发黄变脆,所幸内容还算完整。来看报头,其位于一版右上角,“苏报”两个大字十分醒目,右侧写“中华邮政特准挂号新闻纸类”,左侧写“地址,镇江新西门内,电话四一五号,电报挂号七三九零”,下面写“今日两大张售大洋二分五厘,第四百十五号”。

“苏报”下方为孙中山先生的“总理遗嘱”,“余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时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从排版来看“遗嘱”似与“苏报”两字有关联,共同组成报头。

《苏报》于民国十九年(1930)11月1日创刊,为国民党江苏省党部机关报,其前身是镇江县党部机关报《国民日报》。民国二十六年停刊,民国三十五年五月复刊,民国三十七年停刊。日刊,对开4版,全省发行。发行量民国二十四年为3400份,民国三十五年下降到1000份,其中半数为赠阅,印刷条件简陋。《苏报》设社长1人,下设编辑、业务两部,有职员12人。办报经费来源于党政津贴和营业收入。先后担任社长的有马元放、陈康和、王仙舟、王振先等人。《苏报》版面及内容安排:一、二版为时事要闻、国际新闻等,三、四版为省市与各县新闻、社会新闻、副刊等。

援助马占山将军

这期《苏报》一版有不少布告、启事、广告。涉及时政的有两个:一个是“反日救国会公布马占山将军收据”的图片新闻,另一个是占据四分之一版的“社论”。

先回顾下背景: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

“九一八事变”时,马占山在齐齐哈尔就任黑龙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军事总指挥,率领官兵奋起抵抗日本侵略军。他当众宣布:“倘有侵犯我疆土,及扰乱我治安者,不惜以全力除之,以属我保卫地方之责。”1931年11月4日晨,在7架飞机掩护下,1300余名日军以保护修桥为名,直趋江桥(嫩江铁桥)中国军队驻地大兴站,迫令守军后撤,并强行抓走中方哨兵3名。中午,又悍然向中方阵地猛攻。马占山当即下令抵抗,全体将士英勇战斗,同敌血战三天二夜,击退敌人多次进犯。这就是驰名中外的江桥抗战,它打响了抗日第一枪,是中国军队不顾张学良不抵抗政策而对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次大规模抵抗。

马占山奋起抗战,受到全国人民称赞,国内各地报纸都以大字标题报道江桥抗战。全国各地群众自发组织慰问团、后援会,捐钱捐物,支援黑龙江省抗战。这期《苏报》的图片新闻就是这一情形的生动反映,其标题为“反日救国会公布马占山将军收据”,内容是“江苏民众反日救国会询就省会发起募金援助马占山将军,集款分两批寄去,兹已接到收据爰制版公布,原件存该会,第一批三千五百元收据,第二批一千六百五十元收据。”可惜,两张图片较模糊,但能看清马占山大印,且镇江通过“电汇哈尔滨中国银行”办妥。

旗帜鲜明地抗日

一版社论的题目是“美国干涉东省问题”,从行文看,言语激烈,态度鲜明,可谓是旗帜鲜明地抗日。第一段内容,几乎全在痛斥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第二段才涉及英美等国的反应。

来体会一下原文的张力:“张学良始终贯彻不抵抗主义,将东三省最后仅存之锦州,依旧不抵抗而轻轻的让与敌人!国民政府外交部长陈友仁代表政府于一日发表对外宣言:以‘消灭战祸,并保主权’,为政府最急之任务……日军即于此宣言发表第二日长驱入锦州城,是锦州之失陷,张学良不能辞其责,然而锦州非张学良一人之锦州,乃中华民国之故土,平津之门户,锦州失而平津之屏障已失,中华民国之危亡亦更急。观夫锦州失陷以后,兽军即长驱而入山海关,积极进窥热河。是暴日之野心,固不仅在东三省,而欲蚕食全中国。张学良不欲守锦而任意放弃,其用心固狗彘不食,我政府与全国国民,其尚能坐视中国危亡,而准备为日人奴隶……”

同样,《苏报》二版头条便是日军的最新动态,标题采用了较少见的五竖行,基本将新闻要点都放了进去:“日军进犯榆关后,北票支线被占不通车,沟帮孑站房屋悉被暴寇焚毁沿路电线被割断,榆关内外遍驻日军前锋开到前所但尚未西进,北宁车只通榆日方竟委出局长关外电报仍不通”。这五竖行是集纳了“北平九日电”“北平九日下午一时电”“天津九日电”三篇消息归纳出来的重点,可见当年的编辑也是蛮拼的。

陈公博刊登启事

《苏报》一版图片新闻左侧为“陈公博启事”,读来有趣,内容如下:“公博除每日处理部务外,尚须二三小时以为读书时间,一切公宴应酬恕不参加,宾客非特约者外请于星期一三五三日上午八时至十时,惠临本部晤谈为祷。”

陈公博何许人?其人早年参加同盟会,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20年10月,陈公博联络同学在广州创办《广东群报》,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受到进步人士的欢迎。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陈公博作为共产党广州支部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但以此为转折点,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热情急骤下降,而后脱离中国共产党,跻身国民党行列,以“左派”自诩。后来陈公博演变为反蒋的改组派代表人物,但不久又与蒋介石合流。“九一八事变”后,各政治派别又暂时团结起来,陈公博就任国民党中央民众训练部长、行政院实业部长。不过陈公博就任实业部长几个月,却无法履行职务,只能“酒杯浇尽牢愁在”。

于是,《苏报》上才有了这则看似消极怠工的启事。此外,记者还在二版左下角找到一则“豆腐块”,题目叫“陈公博整理实业计划”,抄录如下:“(京讯)实业部长陈公博,以孔祥熙任内所移交兴办各种计划,亟应分别积极整理,惟因忙于裁留职员,故自一日至九日所收到文件,无暇批阅,概积存秘书处,昨日已积件颇多,特分发各局科,开始办公云。”这同样可以印证当时陈公博的尴尬。可惜他最后竟追随汪精卫,叛国投敌,成为中国的第二号大汉奸。

抗战胜利后,陈公博作为汪伪政权的第二号巨头,被判死刑。他死前的绝笔,是应典狱长之请所写的一副对联:“大海有真能容之量,明月以不常满为心。”据说当这副对联写得还差三个字时,他发现身后多了几名法警,陈公博立刻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他回头笑笑问法警:“是不是来提我执行了?”法警不好意思承认,于是陈公博又说,那么劳驾再等几分钟,让他先把对联写完,他又继续写“满为心”……

如今硝烟已散去,我们回望九一八,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吸取历史教训,更好地面向未来。国耻勿忘,警钟长鸣,国人当自强!(文/图 全媒体记者  竺捷)

编辑:赵昊天

审核:沈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