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亮答卷·开新局 | 镇江:全面增强软实力,让古城更显魅力

高质量发展的十年,镇江依托雄秀兼备的自然山水、深邃灿烂的历史文化,打造体现时代精神、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名城,城市软实力大幅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为弘扬,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城市风骨更加彰显,镇江精神鼓舞人心。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实现“三连冠”,创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蝉联“长安杯”。涌现出赵亚夫、钱云宝、王华、糜林、防疫抗洪先进人物等一批先进典型。

华东财经委旧址展示利用工程

惠及千家万户——公共文化服务大提升

“老师,我准备好了,我可不可以第一个来试讲?”“老师,这个是不是楷书?”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在焦山碑刻博物馆,一群孩子围着指导老师,叽叽喳喳地请教着碑刻书法、礼仪知识等方面问题。这场由镇江焦山碑刻博物馆举办的“小小讲解员”活动,是市文广旅局牵头开展的“我们身边的场馆——从小爱场馆”文化活动之一。

十年来,镇江坚守“为民服务”理念,公共文化服务惠及千家万户。自2012年以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先后创成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书香城市建设示范市”,被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命名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新馆

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实现网络化。镇江博物馆、市县(区)7家文化馆和7家图书馆均建成国家一级馆,56个镇(街道)全部建成符合国家规范标准的综合文化站,665个村(社区)在全省率先实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

十年来,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不断丰富。培育了“全国优秀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文心”系列公益文化行动;实施“艺术之光”全民艺术普及工程,创造了“5+1+1+6”模式;开展“乡村文艺播种计划”志愿辅导、“我们身边的场馆”文化活动等,被“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人民日报》等媒体集中报道。

文化建设路径经验在全国全省推广。“镇江文化广场管理服务国家标准化体系”(含标准78个)以优秀等次通过国标委的验收;作为全国10个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地区之一,形成了具有镇江特色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1+X”模式,在全国作经验介绍,得到中央改革办的充分肯定;整合江苏省首个地级市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文化镇江云”、江苏省首个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社会化运作网络平台——镇江“淘文化网”,构建“文化在线”公共文化服务综合性、一站式供给平台,被评为“江苏省智慧文旅示范项目”。“村(社区)文艺播种”项目被省委宣传部作为省级优秀创新项目向中宣部推荐。

打造镇江模式——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结硕果

紧盯“跑得更快”目标,我市出台《镇江市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被评为江苏省文物法制实践十佳案例;文物安全综合管理的“镇江模式”成为江苏样板;建成江苏首个以地级市为单元的文物安全综合管理实验区,开展的区域评估文物保护评价工作在全国领先。镇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物局)荣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文物局联合表彰的全国文物系统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镇江被确定为江苏省文物安全综合管理实验区中首批唯一以地级市为单元的实验区,在创建过程中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单位负责、社会参与、打防结合、综合治理”的“镇江模式”,成为江苏样板。

十年来,镇江文物保护工程有序推进,编制了铁瓮城遗址、大运河镇江段新河街一条街、城上村遗址等文物保护规划,编制了培根师范旧址、王家花园等维修保护方案。实施完成了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3号楼砖石文物、定慧寺天王殿、五卅外交后援会旧址、杨一清墓、鹤林寺大殿、杜鹃楼、京口闸遗址等近20项文物保护工程,两个项目入选全省“十三五”时期红色遗产维修保护与展示利用优秀工程。

镇江博物馆新馆

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镇江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镇江博物馆扩建工程、扬中市博物馆新馆、镇江红色金融钱币专题博物馆建成开放。句容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孙家村遗址航拍图

镇江博物馆获得国家考古发掘团体资质,根据《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全面实行考古前置工作,“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考古勘探、发掘面积约350万平方米,文物资源区域评估面积约500万平方米,有“吴国兵工厂”孙家村遗址、“宋代宰相墓”句容空青山墓地等重要考古发现。

2016年召开的镇江建城史专家论证会,根据史料认定朱方是镇江有文献可征的建成之始,目前可推算的年代为公元前545年。镇江先后编撰出版了《江河交汇·镇江物质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单位图录》《影响中国的镇江文物》《镇江市文物志》《印记与重塑·镇江博物馆考古报告集》《镇江长江历史文化研究征文论文集》等一系列全面反映镇江城市历史文化的学术性书籍。

彰显人文风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开新局

今年6月,在我市西津渡景区鉴园广场,由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市政府主办,各设区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文物局)承办的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江苏省系列活动暨“水韵江苏·非遗购物节”活动,为广大市民游客精心打造了一场“看得见、尝得到、能体验、可带走”的非遗大集,为西津渡景区带来了巨大人气。

全国优秀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欢乐家园”(文心大舞台)广场文化活动

十年来,镇江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出台了全国首部关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地方立法《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条例》;完成了全市的非遗普查工作,共普查出线索2277条,调查项目数达1266项,文字记录164.4万字,电子数据189.3G,征集实物141件。新建了镇江市非遗新馆,各市(区)均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档案,形成了国家、省、市和辖市(区)四级非遗保护名录,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9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6项,辖市(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99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1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5名。2018年5月,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灯彩(秦淮灯彩)被列入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名录。

十年来,连续举办了七届镇江市民俗文化周、六届梅庵琴荟。在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各类活动平均超过50场,受众超过10万人次。在传统节日、岁时节令,分别举办灯会、庙会、七夕节、黄明节等民俗活动,吸引逾100余万人次观赏、参与。此外,每年举办近300场(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展示、竞赛、体验等系列活动。

非遗保护扶持力度加大。共争取到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非遗保护补助资金1200余万元,市级财政安排非遗保护专项补助资金219万元,有力推动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向好发展。镇江中国醋文化博物馆创建成为首批“江苏省非遗旅游体验基地”,西津渡景区、宝华山景区创建成为首批“江苏省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项目”,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成为首批省级文化文物单位文创开发试点单位,培育了镇江恒顺香醋酿制技艺、镇江宴春酒楼有限公司2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镇江梦溪琴社1个省级传承示范基地等。

弘扬时代新风——文化艺术事业大繁荣

8月2日,江苏省基层文艺院团优秀剧目——现代扬剧《茶山女人》在江苏大剧院歌剧厅展演成功。此次活动由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展示来自全省基层院团的12台优秀剧目。《茶山女人》作为入选的现实题材作品之一,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戏曲盛宴。

该剧由市文广旅局、市文广集团联合出品,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市艺术剧院联合排演,汇集了“曹禺戏剧文学奖”获得者陈明、国家一级导演童薇薇、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龚莉莉和徐秀芳等一批国内知名主创、编剧、演员。两朵“扬剧梅花”徐秀芳与龚莉莉师徒的对手戏加上精彩的剧情,令这部扬剧看点多多。

扬剧《花旦当家》剧照

十年来,我市先后出台《关于繁荣舞台艺术的实施意见》《关于繁荣美术创作的实施意见》《镇江市文艺创作管理办法(试行)》,以戏曲现代戏的创作为主攻方向,创排《花旦当家》《完节堂1937》《红船》和《茶山女人》四部现代扬剧。《花旦当家》《完节堂1937》《红船》三台扬剧大戏赴京为十九大献礼。镇江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龚莉莉摘得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围绕“镇江画派”,实施“灵秀镇江”系列工程,成功举办“八大山体”“运河风韵”“生态之美”“名城印象”“小镇风情”“美好生活”“全面小康”“百年回眸”美术写生创作展览。积极打造“书法之城”新名片,举办全国第二届大字书法艺术展、“米芾杯”国际青少年书法大赛、镇江市“瘗鹤铭奖”书法展、“百花争艳”宁镇扬女书画家作品邀请展。镇江美术馆(镇江书画院)徐志敏等3人获一级美术师称号,孙炜等2人获中美协会员资格,常卫平创作的《重物系列之墨境》《对话经典系列之敦煌印记》两幅作品分别入选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美展。

市文广旅局党委书记、局长,市文物局局长陆艳华说,十年来,市文广旅局坚守“为民服务”理念,创成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制定了文化广场管理服务国家标准体系,每年开展“文心”系列、全民艺术普及“六进”“文艺播种计划”“我们身边的场馆”等文化惠民活动,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全面增强城市软实力,让古城更具魅力。(全媒体记者 笪伟  通讯员 王佑嘉

编辑:缪小兵

审核:高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