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远足 | 里尔克,死于玫瑰的诗人(下)

□ 范德平

说起那趟文学之旅,话有点长。那回先是在佛罗伦萨的一个寻常巷陌里,找到了但丁的家。然后,到了水城威尼斯,花二十刀乘坐贡多拉,游走于水城的河流街道,去看诗人拜伦吟哦的叹息桥,再草草作别圣马可广场无量数的鸽子,便乘快船渡海。

快船像剑,劈开亚得里亚海浪,就个把小时便到了东岸。的里雅斯特是临海小城,向海而歌,有欧洲最大观海广场。濒海的威尔第歌剧院气派非凡,带有个人包房的化妆间,国内一些唱美声的歌者曾在那里登台亮相。我去那里,还因为它是个“翰墨之乡”。——但丁《神曲》的部分章节在这里完成;乔伊斯曾在此居住10多年,其间创作了《都柏林人》和《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等佳作,他说:我的灵魂就在的里雅斯特;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更是饱含着这里海风。三位文豪风格不尽相同,但在的里雅斯特是都有自己的拥趸。

的里雅斯特素有“咖啡之城”美誉,当地人把喝咖啡当成一种风雅的清好,咖啡消耗量大得令人咋舌。那里甚至有咖啡大学,我几乎只能算个咖啡菜鸟,想象不出,那些咖客们是如何在蒸气加压煮出来的浓咖啡里“心灵流浪”和“精神避难”的。马可·波罗大街附近有家百年咖啡老店,论店的年头,就说乔伊斯、里尔克光顾过,也定不得。丘吉尔在那里喝过咖啡,倒是有文字立此存照。推门而入,像是经历了一场穿越——怀旧的装潢,老式的温情,毫不掩饰的暧昧,那时光呈现的仿佛不是当下日常的一幕,而是从更遥远的年代传来。平静的阳光从海上投射进来,落在咖客的脸上,祥和至极,好像“二战”还未到来。

竟不承望,在那百年老店里能碰上个江苏老乡。他姓言,家在常熟,是言子后人。小言就读于那里的意大利世界联合学院,每周勤工俭学到咖啡馆打工一次。他说,台湾歌手莫文蔚是他的校友,莫文蔚17岁时获得奖学金也曾在那里读书。天下的水总归一源,这海也通我们中国。听小言说:浙江的小商品出口到欧洲的,十有八九都是在那沿海港口上的岸。

在的里雅斯特的重头戏当然是去里尔克曾住过的杜伊诺城堡,后蒙小言挈引,乘沿海公交往北,很快到了杜伊诺。沿着山道迤逦而行,转过数弯便来到城堡。它矗立于亚德里亚海边的一座小山上,那山的高不到百米和我家乡的金山相仿,那里曾经是古罗马的瞭望台。城堡不大,但内部挺有设计感,走走停停悠然的享受生活,里面也有很多里尔克生活的痕迹和一些“朦胧可疑的房间”。我站在城堡面海的平台上吸着海风,从容感受里尔克大作《杜伊诺哀歌》诞生之地。

1921年,三十五岁的里尔克与美轮美奂的大姐大塔克西丝侯爵夫人邂逅,这位里尔克忠实的读者为了让里尔克专心写作,盛情邀请诗人前往杜伊诺城堡作客并小住,二人就此有了热络的友谊。城堡像一个怀抱,里尔克高蹈于此,既可不为稻高粱谋,又得到了一个写诗的好环境,里尔克曾用诗句把这种乘坐过山车感受写了出来“我舒展开又跌回我自己,又把自己抛出去,并且独个儿置身在伟大的风暴里”?

《杜伊诺哀歌》正是灵光闪现的产物,也是“听”到的灵感。里尔克说,处女的耳朵躺在这音调旁,她将死于极乐,或者娩出无限——里尔克伫立于城堡上,亚得里亚海浪滔天声闻嚣尔,突然听到狂风中似乎有个声音在向他呐喊:“究竟有谁在天使的阵营倾听,倘若我呼唤?”他匆匆记下这些句子,回到城堡,一连串的诗句,仿佛早就埋伏在心中似的,不可遏制的迸发出来,他伏案奋笔疾书一气呵成,到晚上,《杜伊诺哀歌》第一章诞生了——

如果我哭喊,天使的队列里有谁

能听见?即使其中一位突然将我

拥向他的胸膛:他那超凡的生命

也会把我熔化。因为美无非是

我们恰好能承受的恐惧的开端,我们

如此惊惶,因为它平静得甚至不屑于

摧毁我们……

《杜伊诺哀歌》就像一个引路人,把里尔克带进了一个神秘的语言世界,这个世界把他与同时代的人隔开了。他也成了一个从来就“不正常”的人,一度生活在“古老的敌意”中。但是,不可否认《杜伊诺哀歌》是诗歌的时代坐标。很快,里尔克在杜伊诺完成了这部哀歌的第二、第三章,毫无疑问,他把城堡也写进了哀歌——

你为他隐去许多;朦胧可疑的房间,

满是庇护的心。夜的灯烛,

你不是置入黑暗,

好像你早就知道,楼板何时迸裂……

他的命运从高高的大氅

退到衣橱背后,他的不安的未来

悄悄隐退,藏入窗帘的皱褶。

于是他躺着,轻松地躺着,

睡眼蒙眬,你轻盈的身影

蜜一样化入可咀嚼的浅睡……

哀歌孤独而漫长的苦旅才刚刚开始,后十年,里尔克一直深陷于这部哀歌痛苦的分娩中。杜伊诺是哀歌的诞生的见证者,在杜伊诺海边的风暴中和神秘陌生的城堡里,我似乎都看见了里尔克的影子。那趟“的城”之行的收获,足以弥补我眼前的尴尬……

在布拉格,断乎不会再寻见里尔克的影子,我在瓦茨拉夫大街踽踽而行,这路上有树有落叶也有行人,更有这些以外的世界。这条路越走越可疑,它没有尽头。它在脚步中逃跑,逃跑了再回来,结束了又开始。它太长,它既通向里尔克荒凉的肉身,又通向他生命的终点。

都说里尔克是被玫瑰杀死的诗人。玫瑰是一个致命的隐喻,他说:爱是艰难的,所以去爱。里尔克周旋于名媛、富婆之间,在他的一生中,不断地艳遇,不断地拥抱爱情,又不断地离离分分,并为她们写下了无数诗章。不断地结识新的异性以逃避现实,这是里尔克恒定不变的恋爱模式。里尔克用诗歌和信札,用汹涌滂湃的热情,俘获了一颗颗芳心。他把爱情当作多愁多恨的解药。但解药未必就在风尘里的爱情中。疏引了情欲的洪流又能怎样?最终还是在扑朔迷离的爱之中迷失,守着一个人的孤寂轮回。

临终前半年,他还与诗人茨维塔耶娃来了场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茨维塔耶娃说:让我们爱吧。里尔克为她写下:

我们彼此相触。

以什么?用翅膀。

从远方我们领来自己的血缘……

颇为传奇的是,患有白血病的里尔克,正是因为采摘玫瑰时,不小心扎伤了手指,引发了败血症,不治身亡。死亡来自每一个生命,墓志铭是死亡之书的封面。在本文收梢处,让我们用花的语言,来读里尔克的墓志铭:玫瑰,纯粹的矛盾。欲望,在众多眼睑下作无人的睡梦。

编辑:黄昕彤

审核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