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 这两位明代大学士,住在镇江的哪个巷子里?

□ 朱昌勤

靳家巷

在明代,镇江靳家巷、钱家山两条老巷子里,曾有两位大学士在此住过,前者是靳贵,后者则是杨一清。

靳贵比杨一清小10岁,或许因为都住在镇江的缘故,靳贵曾拜杨一清为师,师生俩才学过人,后来均成大器。明代废除了历朝设置的宰相职务,大学士就相当于宰相。镇江的这两个位极人臣的大学士,有着正直坦荡的为官之道,其品性令世人称颂。

杨一清14岁中举人,19岁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后任陕西提学副使。在杨一清名师的教诲下,靳贵学问日渐深厚,科举之路非常顺畅,25岁时乡试第一名,26岁时会试第二名、殿试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

靳贵、杨一清中举后虽踏上仕途,但依然不失读书人本性,注重施教育人。杨一清在西北担任主管教育的大员期间,创办了正学书院、绿野书院,经常亲自教习,广施教化。杨一清善于识才荐才,一旦发现人才,随即推荐入学培养,由于受业者得到了良好的教育,终于学有所成,文学家李梦阳、礼部尚书乔宇等都曾从学于他。靳贵在任翰林院编修期间,兼任东宫讲官与经筵侍讲,负责教授太子(后来的武宗皇帝),还为孝宗皇帝侍讲经筵。靳贵同样识才荐才俱佳。有史书载:靳贵两次主持会试,为朝廷选拔了优秀人才,其中状元杨慎后来被誉为“明代三才子”之首(与解缙、徐渭并称),文才出众,被朝廷委以重任,负责编修《武宗实录》;另一个状元舒芬入仕后任翰林院修撰,又被授谏议大夫,舒芬为官清正,敢言直谏,惜英年早逝。

戒菴文集 (明)靳贵撰

靳贵、杨一清的文风相近,清新自然,摈弃浮华。杨一清有《文襄石淙集》、《石淙诗稿》,靳贵有《戒庵文集》流传于世。杨一清的诗歌,常寓情于景、抒发志向,如,曾登岳阳楼后赋诗云:“百尺高楼倚碧空,乾坤登眺几人同。眼前忧乐谁无意,天下江山此最雄。孤棹影冲烟浦外,浩歌声在水云中。东流万里终归海,不尽狂澜砥柱功。”其雄浑大气,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尽在诗中。靳贵有诗《送兰孝先还广陵》:“正好论心又欲行,江风不尽别离情。十年交谊推平仲,一郡才华重长卿。树绕帆樯隔瓜渚,天低睥睨见芜城。相思有意君知否,九曲亭前看月明。”诗中寥寥几笔,已将不舍的离情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靳贵、杨一清的为官之道同样高洁而正直。武宗时期大宦官刘瑾把持朝政,祸乱朝纲,靳贵不肯依附权阉,从此刘瑾怀恨在心,寻机报复。于是挑出靳贵参与修编的《大明会典》中的一些小毛病,将靳贵贬为光禄卿。幸亏武宗念及曾经的师生情谊,靳贵很快官复原职。杨一清同样敢于直言朝廷弊端。正德九年的元宵节,武宗在乾清宫大搞“庆祝”,引发了一场火灾,乾清宫化为灰烬。过后,皇上诏求直言时,杨一清上书称皇上视朝太迟,享祀太慢,在西内大造寺庙,在禁中留宿边兵,并阐述在京畿内设立皇店的弊病等,直言了皇帝与朝廷的不当之处。

敢言正直的好官常难有好结局,靳贵、杨一清都未能逃脱厄运。靳贵在翰林时,曾主持过两次会试。第一次主考会试后,有人揭发其家童受贿鬻题,靳贵亦不申辩。到了第二次会试时,靳贵已有病在身,但他仍带病复出,重任会试主考,想以此证明自己的清白,结果反而遭到更大的怀疑。受到言官们的丑化和攻击,靳贵无奈,只得辞官,归乡到了镇江。杨一清也遭小人的陷害,明世宗时期权臣张璁颇受皇帝宠信,张璁多次上疏诬陷杨一清接受他人贿赂,杨一清终被激怒,愤然请辞,也回到了镇江。

正德十五年(1520年)八月,明武宗南巡至镇江,所幸这位皇帝并没有忘记曾经辅佐他的两位大学士。武宗先亲临了退休大学士杨一清府第,与其饮酒尽欢、写诗唱和。当获悉靳贵病逝后,武宗亲临靳贵府第,亲抚其灵柩,命大臣为靳贵撰写祭文,皆不称旨,于是武宗亲自为文以祭:“朕居东宫,先生为傅。朕登大宝,先生为辅。朕今南游,先生已矣。呜呼哀哉!”左右文学侍臣看罢,皆愧叹不如。

编辑:朱超

审核:滕建锋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