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魏巧这样的同志到农村去,很好!”

从镇江新区金港大道向南转向圌山路,沿着绿油油的成片良田驶向道路尽头,便到了永兴农机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眼下小麦除草工作基本结束,本是春耕时节难得的休憩时刻,合作社却忙个不停。“巧总和总书记互动之后,好多农户慕名来学习。”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魏巧代表

“巧总”名叫魏巧,是全国人大代表、永兴农机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与魏巧面对面交流,称赞:“像魏巧这样的同志到农村去,很好!”

“像魏巧这样的同志到农村去”好在哪里?高学历“新农人”怎么种地?记者进行深入采访,还原这位80后从科研人员变身“新农人”的历程。

“我们从未离开过土地”

“能有机会向总书记当面汇报当好新时代‘新农人’的情况,我太紧张、太激动、太兴奋了。”回忆起与总书记互动的情形,魏巧依然难掩激动。总书记对“三农”工作特别关心,句句说到“新农人”的心窝里。

“从事粮食种植7年来,我愈发感到,只有人才下乡,才能够带动当地整个产业升级、农民致富。”在今年两会上,魏巧提出“关于实施新农人支持计划支撑农业强国的建议”,呼吁安排产业导师,为符合条件的“新农人”提供针对性辅导、灵活机动的精准培训、一次性就业补贴以及融资担保和贷款贴息政策,让“新农人”感受到农民是一个体面的职业,为建设农业强国做好人才支撑。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镇江,与镇江市农科所原所长赵亚夫进行交流,赞扬他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那一幕正是魏巧投身农业的“机缘”。“当时,我父亲是镇江新区的一名粮食种植大户,他打电话给我,说我们两口子都是学农的知识分子,希望能回来接班,像赵老一样把论文写在大地上。”2017年4月,魏巧和丈夫孙振中分别辞去中科院和北京大学的工作,从城市回到农村。

“我们回到农村种地,不突兀也不冲动,我们有充分的专业积累。虽然我们夫妻俩一直在大城市做科研,但因学科需要,我们从来都没离开过农田。”孙振中说。

河南小伙孙振中是北京大学博士后,有农学、生态学、自然地理等多个“三农”相关专业背景。江苏姑娘魏巧则是中科院地理所助理研究员,有园林、循环农业专业背景。“父亲的召唤、丈夫的志同道合,是我回去的力量。当时我就想,我们俩一起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播撒到田地里,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精彩。”

把科研从城市搬到田头

走进合作社办公楼,记者看到,一楼左侧大屏的操作界面上,农田数字化管理系统、病虫害监测系统、田间气象服务系统、农机物联网远程管理系统等多个子模块整齐排列。农技人员坐在办公室里点击鼠标,就可以查看田间情况,也可以监测土壤肥力、虫害情况,并进行施肥、除虫作业,实现了耕种、管理、收割、烘干、仓储全流程的智能化。

结合专业知识,魏巧和孙振中在机械化作业的基础上,发展数字农业。作为全国第一批“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示范单位,永兴农机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目前拥有各类农业机械300台套,日作业能力达5000亩;建有镇江单体规模最大的粮食烘干中心,单次烘干装机量1500吨。

“我们回来之前,合作社一个人最多能管200亩地,现在可以管500亩田地。”魏巧说,通过农业机械及田间农情监测物联网、智能装备普遍应用,合作社承包的镇江新区1.8万亩农田实现农机作业与田间农情监控精准化、智能化、自动化,农机调度管理高效化、便捷化水平显著提高。

“以小麦收割为例,我们通过卫星遥感数据,可以看到95%的小麦已经成熟,那么我们就开始收割,收割后进行无人耕田、无人施肥,准备进行水稻种植。”魏巧告诉记者,去年合作社初步实现小麦收割季的无人收割、无人耕种、无人播种、无人施肥。

通过大数据分析,合作社可以精确计算农作物所需的肥料,也可以精准判断农作物的成熟度和收割时机,实现降本增产。魏巧介绍,实现数字农业后,合作社劳动力用工减少30%以上,水资源利用率提高30个百分点,肥料利用率提高15个百分点,农药使用量减少20%以上,亩产提升9%,亩均效益增加28%。

王绪春

发展数字农业,需要更多有知识的年轻人加盟。90后硕士研究生王绪春,2018年接到永兴农机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的面试通知,他说:“人家博士后都能下地种田,我为啥不能呢?”从最基层的统计调查员做起,王绪春如今已成长为合作社副社长。“跟着这样的高学历‘新农人’种地,简直就是在读博,干农业大有可为。”王绪春说。

在合作社10年之久的池场长,目前管理1000多亩耕地。“除了基本工资,我们有效益奖励,小麦亩产超过700斤、水稻亩产超过1000斤,超出部分的30%收益归农田管理者所有。”除了池场长这样的固定员工,农忙时合作社还会雇佣160—200人的临时工。7年来,合作社共带动约10960户农户实现增收1229.74万元,累计带动脱贫人数达3000多人。

2021年,5000亩的苏州基地正式投入生产,进一步验证了合作社的现代农业模式是可盈利、可持续、可复制的。目前合作社正计划向省外扩大规模,培育更多“新农人”,促进农业产业化。

除了发展数字农业,魏巧也在寻求绿色农业发展道路,与省农科院团队合作的面源污染治理“4R”技术获评“农业农村部十大科技主推技术”,联合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实施以保护自然天敌为主的生态控制。绿色技术的实施,让永兴合作社稻米品质大幅提升,他们的“润果九渡”绿色品牌大米获评中国“好米榜”四星级非常好吃大米。

田野闪耀青春活力

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听闻魏巧“种了2万多亩水稻”,总书记肯定道:“2万多亩,在南方面积是不小的。这样机械可以施展,可以搞现代设施农业。”

镇江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市耕地232万亩,其中高标准农田164.25万亩,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种粮农户5万余人,全市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应用水平接近70%。在镇江新区,农田种植大型机械化使用覆盖率、农业新技术应用覆盖率分别达95%、90%以上。粮食产能明显提升,种植承包户亩均可增产100公斤以上,综合亩均增效达200元。

2018年,魏巧带领合作社开启“大田数字农业建设”,进行农场智能化、信息化板块建设,成功申报国家“大田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当年全国大田种植领域仅有5家、江苏仅有1家。2021年,合作社通过农业农村部大田数字农业项目专家组验收。“整个项目投入2000多万元,其中政府补贴累计约1200万元。从建设到验收,我们社发局全程参与指导。”镇江新区社会发展局副局长葛欣鹏说。

在葛欣鹏看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解决了当下种田的四大痛点——

种子问题。以前春耕时节农技部门要挨家挨户推广好品种,而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对新品种接受程度高,好品种更容易推广。

田地问题。镇江新区共有9.5万亩耕地,人均不到1亩,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将土地连成片,实现“沟是沟、渠是渠、路是路、田是田”。目前全区95%以上都是适度规模经营。

农机问题。成片农田是推广农机的基础,目前镇江新区机械化率达到98%以上。

“谁来种地”问题。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让年轻人能够看到种地的收益,才能吸引对土地有热情、会种地的年轻人回到田头来。

夏超群便是被吸引到田间的年轻人之一。2016年从安徽新华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干过销售,也开过互联网公司,为何转而种田?“大道理是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科技跟人才,未来科技种田是趋势,小道理是规模化种田收益一点也不低。”夏超群说。

2016年,夏超群的父亲夏振华在镇江新区大路镇承包了850亩土地种植水稻和小麦,2019年承包面积增加到1200余亩。在镇江新区职业农民专业技能培训会上,夏振华发现农业无人机效率很高,“但我搞不起来,永兴合作社是我们种田的标杆,我和魏巧的父亲老魏总熟悉,知道魏巧夫妇的故事。”夏振华也“打上了儿子的主意”。

随着夏超群的加盟,夏振华的农场进入快速发展期。看着在田间操作无人机的儿子,夏振华黝黑的脸上笑容灿烂:“拿无人机撒农药来说,以往人工打药需要七八个工人连续作业7—10天,每人每天130元,打一次药就需要花费近万元,现在用上无人机,省了人工,提高了效率。”尝到科技种田甜头的夏振华新购了一台拖拉机,准备上北斗辅助驾驶系统。

谢涛

“魏巧夫妇是我们的标杆,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我们在实行机械化种植和绿色产品申报过程中,得到了孙振中博士的悉心指导。”镇江新区丁岗镇荣禾家庭农场负责人谢涛是名退役军人,承包土地近万亩。他说,地方政府适当延长土地承包年限,给了自己发展壮大的底气。谢涛成立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投入150多万元用于增加各类农机具,目前拥有10台谷物烘干机、21台拖拉机、12台无人植保机。

在魏巧看来,越来越多知识型年轻人的回归,是新时代和“新农人”的双向奔赴。将科技和效益注入农业,是吸引年轻人投身农业的关键与核心。

3月9日,镇江市委书记马明龙在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号召,弘扬亚夫精神,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加快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事实上,镇江的“新农人”几乎都直接或间接受到全国“时代楷模”赵亚夫的影响。赵老科技兴农、以农富农的事迹,对农民与土地的无私深情,鼓舞着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入乡创业。人社部门的数据显示,2012年—2022年,镇江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累计达8700余人。

评论:让更多“新农人”与土地双向奔赴

“像魏巧这样的同志到农村去,很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与魏巧代表交流中的讲话,连日来给广大“新农人”带来极大的激励。总书记提出“我们现在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和优质劳动力。我们的年轻人、知识分子,也要双向流动。一方面在城镇化过程中成为新市民,另一方面农村对人才需求很大”,更点明了当下推动“新农人”和土地双向奔赴需着力打造的时与势。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2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数量累计达到1220万人。镇江的返乡入乡创业人员则有8700余人。“魏巧”们离乡返乡的轨迹,鲜明展示了总书记所说的“双向流动”,折射着中国城乡的巨变。魏巧、孙振中夫妇,一个是江苏种田大户之女,一个是河南普通农民之子,求学之路的目标之一曾是跳出“农门”。凭借把握时代机遇与个人不断努力,这对优秀青年已然挺进到专业领域前端。良好的教育机会,优质的科研资源,城市培育这一代走出乡村的年轻人成为“新市民”。幸运的是,非凡十年的中国故事里,农村不再像过去那般仅是回不去的乡愁。土地在呼唤他们,土地也在吸引着他们,最终成就了一场场新时代的双向奔赴。

这是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双向奔赴。乡村热土积蓄起磅礴的内生动力,为广大人才、优质劳动力提供了才华的施展空间。作为中华农耕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江苏自古就是富庶之地、鱼米之乡。新时代十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画卷在江淮大地展开。江苏依靠持续努力端稳了饭碗,拥有较为齐全的农业产业类型,具备雄厚的农业科技创新实力,筑牢了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的厚实家底,也给“凤还巢”的“新农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这是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双向奔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创新和改革驱动。既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还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答好农业数字化、智能化、规模化发展的时代命题。我们在乡间田头看到的操作无人机的农二代、提供全流程现代化服务的退役军人、用“北斗”系统导航种地的前IT业人士,正是新时代的农业发展“答卷人”。

“这方面国家要有一些导向,有一些政策支持”,总书记对推动人才返乡入乡作出具体指示。我们在一线采访中了解到,抱着满腔热情来到乡村的优质劳动力不少,但留得住、待得久的人员比例还不尽如人意。各地要改良“宜业土壤”,提升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水平;用好“宜人政策”,兑现、落实国家各项涉农与人才补贴补助;营造“宜居气候”,关心关爱“新农人”,切实帮助解决生活后顾之忧,让“新农人”的创业理想化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现实模样。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点所在,也是潜力所在。“新农人”与土地的双向奔赴,大势所趋、时不我待,希望的田野呼唤更多“新农人”成为“兴农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晓映 钱飞 艾培 通讯员 王丽青

邓宇轩 高鑫/摄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朱超

审核:解斐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