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里的镇江|“四千”精神在扬中

编者按:镇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天下第一江山”美誉,自古英雄辈出、追求卓越,雄秀兼备、风骨天成。为进一步讲好镇江故事、展示镇江形象,持续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和全市人民的爱国爱乡热情,凝聚建设“强富美高”现代化新镇江的强大动力,市史志办公室、镇江报业传媒集团联合推出“史志里的镇江”系列全媒体报道,以独特的视角讲述镇江的山水文化、名人故事,以及红色革命精神,通过展示史志里的镇江风骨,不断激扬奔跑新时代的强大合力。

视频制作:盛林娟 曹源

今日镇江讯  江浙等地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乡镇企业,创造了“四千精神”。与浙江“四千精神”一脉相承的是发源于镇江扬中的“四千四万”精神——踏遍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说上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

60多年前,扬中县是江苏总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高、地势最低、资源最贫乏、交通最闭塞的县。“改革开放前,扬中县人口27万,耕地只有16万亩,田少人多,贫困人口高达80%,穷得是远近闻名。”扬中市三茅街道友好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郭茂祥谈起曾经的“苦日子”,他至今还记忆犹新。

1983年,扬中县委、县政府鼓励农民各显神通谋发展。有人率先办起小作坊,有人则成了走南闯北的“业务员”,扬中“供销员”大军应运而生,郭茂祥就是其中一员。走出去的路途并不平坦,来自小地方、小工厂供销员面对的是吃不尽的闭门羹。“在家像(叫)花子、出门像公子、白天像孙子、晚上像兔子,就是形容我们供销员的。”郭茂祥说,为了寻找市场和资源,他们走遍了全国“讨饭”吃,从大城市请来了师傅、订来了业务、跑出了市场。

在扬中的“四千四万”精神陈列馆里,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定格了扬中“供销员”的高光时刻。1990年,扬中县召开首次供销员代表大会,700多人参会,一大批优秀供销员受到表彰。“我那年20岁,也在表彰之列。当时我身上戴着大红花,就坐在会场前排。”郭茂祥回忆,也就是在那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四千四万”精神,即“踏遍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说上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

“我们供销员走南闯北,乘坐最多的交通工具就是绿皮火车,所以‘四千四万’精神陈列馆的形态就是一辆绿皮火车。”看着陈列馆里一张张泛黄的火车票、介绍信、旧订单,郭茂祥陷入回忆。“从前我们出差,都是掐着时间赶火车,行程紧的时候一天要跑三四个城市,来来回回都靠绿皮火车。所以我们看到绿皮火车,就像回到了过去的时光。”

如今,“四千四万”精神让扬中的民营企业蓬勃兴起,在228平方公里的地域面积上,民营企业数量达到19167家,民企密度更是闻名全国,民营经济已成为扬中一张靓丽的名片。“扬中的乡村企业、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扬中民营经济得到高质量发展,从一个贫困的农业县变成‘江中明珠’,这离不开‘四千四万’精神的指引。”郭茂祥说,“四千四万”精神是一种不断克服困难的干事创业精神,“我们还要把它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干出一番新事业、干出一番新天地。”(记者 曹源 盛林娟)

编辑:黄昕彤

审核:沈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