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走廊也是文化走廊——镇丹高速地下文物考古探访

今日镇江讯  镇丹高速即镇泰高速镇江新区至丹阳段,起点为镇江新区姚桥镇王庄村,终点为丹阳开发区云阳镇岗头村,全程24公里,是一条连接泰州至镇江的交通走廊。镇丹高速项目用地范围位于宁镇山脉向太湖平原过渡地带,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所辖范围内是商周时代台形遗址、土墩墓、南朝帝陵以及古代墓葬等文物的主要分布地点。两年多的考古勘探证明,这一条交通走廊也确确实实是一条文化长廊。


两年多发掘,出土文物标本1300件

“镇江历史文化名城不是浪得虚名,历史文化遗存确实非常丰厚。此前,为了配合华山窑场、沪宁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就已经在丹阳东北部这一区域内就已进行了多次考古工作,主要有华山村墓地、十亩山新石器至商周时期遗址发掘、胡桥鹤仙坳、吴家村南朝齐王陵、明代户部尚书沈固墓、泰山溢洪河周代土墩墓、胡桥贺家山、沈家山商周遗址的发掘等。”镇江博物馆馆长杨正宏介绍,“为配合镇丹高速公路建设,镇江博物馆受省、市文物局和市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的委托,对全线进行考古调查,调查面积为720000平方米,发现4处疑似和3处可确认的文物点。从2015年至今,镇江博物馆组织近20名考古队员,组成了4支考古队,花费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了华山村墓地等处18700平方米的考古勘探,完成了孙家村遗址,双墩1、2号墩墓和十墓山汉代墓地7150平方米的发掘任务。共发现房址、墓葬、灰坑等古代遗迹单元100多个,出土文物标本1300件,成果丰硕。”

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张志耕对此次考古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考古工作取得了好的成绩,是在交通与文物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努力下完成的,贯彻了“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文物保护”的工作方针。市交通局副局长、市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指挥巫天明也表示,镇丹高速是全市首条绿色公路,要把这次考古的成果体现在高速公路的文化内涵提升上,在以后的交通工程建设过程中,文物、交通部门要继续保持合作,努力取得了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双赢。

孙家村遗址为吴国铸铜遗址

去年4月14日,《京江晚报·芙蓉楼》一版特稿大篇幅报道了孙家村青铜器铸造遗址的考古发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此处遗迹也是整个镇丹高速沿线影响最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孙家村遗址考古领队何汉生介绍,2015年11月起,为配合泰州至镇江高速公路建设,镇江博物馆对镇江孙家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考古项目由南京博物院任团体领队,向国家文物局申报了考古发掘执照,镇江博物馆负责具体工作。2015-2016年度共完成考古发掘面积2650平方米,该项目取得重要成果,入选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孙家村铸铜遗址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新区丁岗镇。遗址高约4.5米,平面近椭圆形,面积12000平方米。2015年11月起,镇江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

孙家村遗址考古执行领队王克飞说,考古发现遗址外侧有人工开挖的环壕,内有围垄。围垄内发现有土台、灰坑、窑等遗迹单元100多个。中心大土台平面呈长方形,长约16米,宽约10米,上有窑4座,周边小型土台环绕。遗址目前发掘至春秋时期地层,遗物较为丰富,出土1000余件。出土铜器、铜渣、范等与铸造有关的遗物,铜器多为小件的工具和兵器,有斧、镰、戈、匕、削、镞等;范有陶范和石范两种,有浇注使用痕迹。经考古发掘,推测其为吴国铸铜遗址。

马家双墩土墩墓位推断为西周晚期

“丹阳马家双墩土墩墓位于丹阳市胡桥镇双墩马家村,2016年镇江博物馆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镇江博物馆副馆长、马家双墩考古领队王书敏研究员对记者说,双墩外形为一大一小两座馒首形土墩(D1、D2),D1封土底径45、高8米,D2底径封土约40、高6米,均为一墩一墓。D1M1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东西向,墓室平面为长方形,墓壁底贴附有石片,随葬品为原始瓷豆;D2M1为带斜坡墓道的竖穴土坑墓,东西向,墓室为窄长方形,出土遗物较少,随葬品仅出土呈梅花状摆放的原始瓷豆8件、印纹硬陶罐等。根据出土遗物推断时代应为西周晚期。双墩的发掘为该区域土墩墓的分布、营造方式、时代、文化属性等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王书敏说,马家双墩位于宁镇山脉东末端的岗地上,属于一墩一墓式土墩墓。双墩所处之地为丹阳北部靠近丹阳南部的平原地区分布的土墩墓不远,为丘陵岗地土墩墓与平原地区土墩墓的分野提供实例。双墩出土遗物中原始瓷器的比例较高,虽然相对于青铜器来说,原始瓷器这一随葬品级别略低,但随葬青铜器的墓葬毕竟是少数,推断时代为西周晚期。马家双墩为探讨宁镇地区土墩墓的形制、随葬品、营建方式等增添了新的实物资料,也为这一地区的埋葬习俗及文化面貌探讨提供了有益线索。

十墓山墓地大体确定在西汉中期至六朝

“此次考古工作发掘区域位于丹阳市西周村北部的高坡之上,紧邻泰山溢洪河,共计清理墓葬31座,其中以汉墓为主,有一座六朝墓葬但遭盗掘严重。除一座六朝砖室墓葬外,其余均为汉墓,其中四座带斜坡墓道竖穴土坑墓,两座砖室墓,剩余均为竖穴土坑墓。”十墓山考古工地负责人司红伟向记者介绍,31座墓葬中,13座南北向,18座东西向。其中四座带墓道墓葬中,两个南北向,两个东西向。两座砖室墓也为南北向。

十墓山共出土各类随葬器物166件,其中可修复者131件,种类有釉陶、硬陶、泥质灰陶器、铜镜、铜钱、铁器等,以陶器为主。釉陶器釉层较薄,制作比较粗糙,釉色多为青黄色或酱色,釉层剥落以及挂釉现象比较严重,其中硬陶罐烧制的火候较高,胎质坚硬。泥质陶主要有灰陶罐和陶灶等,胎质疏松,保存较差。主要器型有瓿、罐、壶、鼎、盒、俑等,基本为汉墓中常见的器物组合,铜器有五铢钱、带钩、印章、剑格等。铁器有环首刀、剑等。玉器有窍塞、剑格、剑首等。器物纹饰主要有弦纹、水波纹等。

十墓山31座墓葬中,虽未发现绝对纪年墓,但其随葬器物如鼎、盒、壶、瓿等器物的器形演变规律较为明显,加之许多墓葬都出土了钱币和铜镜,有一定的纪年参考意义。参照上海福泉山、浙江湖州方家山等地汉墓发掘资料,把此次发掘出土的墓葬年代大体确定在西汉中期至六朝时期。

“这些墓葬的规模都不是很大,属于中小型墓葬,其墓主人的身份应为平民或低级贵族。这批墓葬集中反映了平民阶层的葬制葬俗,为研究当时的社会风俗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司红伟说。(全媒体记者 笪伟)

编辑:花蕾  缪小兵

(作者:笪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