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 | 北固山京城考

1991年,北固山前峰(南峰)考古发现三国铁瓮城遗址,又经过多年的勘探、发掘,一座依山而筑、略近椭圆、周长1000余米的孙吴古城被基本探明,并与志载“吴大帝孙权所筑,周廻六百三十步,开南、西二门,内外皆固以砖壁”,若合符节。2013年,铁瓮城遗址被国务院颁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但是,笔者在铁瓮城考古的过程中常被两个问题所困惑:一是当年孙权面对南北三峰的北固山,为何单选前峰筑城?二是铁瓮城与三国时期地处古镇江的“京城”又存在什么关系?本文通过对史料及考古资料的双重探掘,试逐步揭开这一文化之谜。

一、北固上中峰、后峰都曾是江中半岛

北固山北侧临江,自南向北为前、中、后三峰。后峰(北峰),顶部海拔55.6米,其上建有著名的甘露寺;中峰,顶面海拔35.3米。以上两峰山壁陡峭,山体均为“火山喷发后的火山岩形成”,并且两者之间有长岗相连(俗称“龙埂”)。前峰(南峰),亦称正峰,山体为粉性黏土,平面略近椭圆状,区内北高南低,海拔37~24米,铁瓮城即依此山而筑。在前峰与中峰之间亦有龙埂相连,现今有东吴路从中东西向穿过。2003年,在东吴路拓宽工程北侧龙埂断面上,考古发现南宋罗城及太平天国新城的城垣夯土等遗迹(图二),显示宋、清两代曾依北固山龙埂加筑罗城及新城的东垣。

史料透露,六朝时北固山三峰之间相互通连,其中当以梁武帝游幸事迹较为具体:“武帝大同十年(544)三月幸京口城,登北固楼,更名‘北顾’”。此行梁武帝还作《登北顾楼诗》,诗云:“清道巡丘壑,缓步肆登陟。雁行上差池,羊肠转相逼。”“南城连地险,北顾临水侧。深潭下无底,高岸长不测。”诗中“南城”指铁瓮城,“北顾”指北顾(固)楼。梁武帝从南城(铁瓮城)衙署乘舆登临北固楼,这反映其时南北三峰之间确是连成一体,往来通达。

观察长江与北固山之间的关系,古代曾经有过较大的变化:

清代《北固山志》记曰:“北固山,一峰入城一里弱,两峰出城一里强……北凭大江,高十四丈五尺,周约六里。”文中所谓“城”,是指依铁瓮城旧址所修建的子城。唐代《元和郡县志》记述:“北固山在县北一里,下临长江,其势险固。”所谓“下临长江”与“北凭大江”意思相近,即表明长江岸线与后峰北侧山脚相重合。

但若是上溯六朝志书,其江与山的关系则另有不同的表述。如南朝《南徐州记》:“城西北有岭,陡入江,三面临水,号云‘北固’。” 又《京口记》:“回岭入江,悬水峻壁。”史料显示,六朝时期中、后峰为“回岭入江”“三面临水”,俨然为江中半岛;而唐代以降则变为“下临长江”“北凭大江”,也就是说江岸向北推移,半岛已经登陆。

史料所记亦得到考古的证实:2005年,北固山下实施洛阳铲探,在横跨东吴路南北一线孔探地层中显示:以东吴路为界,路南地下的早期文化地层为六朝以远;而路北地下最早的文化地层只是属于唐代堆积,其下即为长江淤积土,这表示此地域唐以前确是处于江水之中。

通过以上史志及考古资料的相互印证,已能大致复原唐以前北固山地理环境:中、后峰为石体,三面临水,悬崖峭壁,兀立江中;前峰为缓坡土台,东、西、南三翼皆为陆地。故当年孙权在规划利用北固山时便南北有别:南边陆地上的前峰实为土台,自当需要筑城方能御敌;而北边江中的二峰为天然“石头城”,也就无须再行人工加固。

二、三国东晋时期,北固山已具有完整的治所功能

另一方面,史料还透露出北固山三峰之间存在文化及功能的整体性关系。其中,又以立于三峰之上的三座名楼,即后峰北固楼、中峰芙蓉楼和前峰万岁楼最具象征意义:

北固楼。南朝《舆地志》记载:“北固山有亭屋五间,蔡谟以置军实。”《南史》亦载:“蔡谟起楼其上,以置军实。”表明其规模较大,为面阔五开间,且有楼层上下。蔡谟(281—356),东晋重臣。咸康五年(339),“太尉郗鉴疾笃,出谟为太尉军司,加侍中。鉴卒,即拜谟为征北将军、都督徐兖青三州扬州之晋陵豫州之沛郡诸军事、领徐州刺史、假节”。郗鉴与蔡谟是前后任徐州刺史,治所在北固山前峰铁瓮城,后峰被作为储藏军需的所在。2000年,在北固山后峰腰台进行考古勘探、试掘,出有三国、六朝的建筑遗物。这反映北固山后峰与前峰铁瓮城有着共存、密切的文化关系。

芙蓉楼。又名千秋楼,位于北固山中峰。南朝《京口记》云:“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西北楼为芙蓉,楼之最高者。”王恭(?—398)东晋大臣、外戚。太元十五年(390),“以恭为都督兖青冀幽并徐州晋陵诸军事、平北将军、兖青二州刺史、假节,镇京口”。东晋芙蓉楼既是属于“改创”,可见其始建年代当是更早。而宋人汪藻记述其具体方位:“州治之西有楼焉,并城而出,名曰千秋者。考诸《图志》,始于晋王恭之时。”宋时州治,即铁瓮城旧址上修建的子城,所谓城西之楼即是中峰芙蓉楼。及至中唐时,李德裕任润州刺史,“创甘露寺于北固山”,“施州宅后地广其基”,“宅在中峰”。又,晚唐镇海节度使周宝驻润州,“募亲军千人,号‘后楼兵’”(芙蓉楼又称“后楼”)。光启三年(887)二月乙巳朔,宝与僚属宴后楼,“是夕宝醉方寝,(镇海军将刘)浩率其党作乱,攻府舍而焚之。外兵格斗,火照城中。宝惊起,徒跣叩芙蓉门,呼后楼兵,后楼兵亦反矣”。文中芙蓉门当是子城通向中峰的便门。唐时以中峰及芙蓉楼为润州官邸,折射承袭三国、东晋的传统格局。

2005年,于中峰腰台实施考古勘探,并在试掘的小型探方内揭示唐代夯土台基、砖墙及砖铺屋基面遗迹;又通过周边洛阳铲孔探,探出其叠加的夯土分布范围较广,当是大型建筑基址。

万岁楼。南朝《京口记》云:“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楼位于南峰西南角外侧月华山上,与城垣毗连。万岁楼不但是一座观赏长江画卷的名楼,同时又担负铁瓮城西南角楼的防御作用。

南峰铁瓮城,自晋唐以降,郡治衙署皆因袭其间,又称之曰“子城”,直至清末方结束其千年衙城的功能。

综上所述,中唐之前北固山三峰有着功能方面的明确分工:即前峰为衙署区,中峰为官邸区,后峰为仓储区,整个北固山统属于治所范围;而自中唐李德裕开始,将后峰辟建甘露寺,从此后峰遂划出官府治所的范围。

三、孙权“都京”数年,“京城”已具备完整格局

京城,古代通常指国都。但历史上亦有两个地方名曰“京城”:一是春秋郑国的城邑,《左传》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故城在今河南荥阳。二是吴地京城,又称京,早在三国时就已闻名于世。且以成书西晋的《三国志》为例,其中《吴书》《蜀书》内凡是见有“京城”“京”名,皆是指古镇江,如:

孙河屯京城。东汉末年,孙策占据江东,随后即派孙河屯戍京城。《吴志》曰:“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孙策创业江东,使将军孙河领兵屯京地。”又,《三国志》云:“(孙)河,字伯海,本姓俞氏,亦吴人也。孙策爱之,赐姓为孙,列之属籍。后为将军,屯京城。”孙河秉承孙策旨意,较早地就开始建设京城,为以后作为政权中心做好前期准备。

孙韶缮治京城。孙韶为孙河子侄。在建安九年(204),当孙河遇害之时,“韶年十七,收河余众,缮治京城,起楼橹,修器备以御敌。(孙)权闻乱,……夜至京城下营,试攻惊之,兵皆乘城传檄备警,讙声动地,颇射外人,权使晓喻乃止。明日见韶,甚器之。”孙权当即委任他为承烈校尉,统辖孙河旧部,以曲阿(今丹阳)与丹徒二县税粮作军用,可以自设长史(军府属吏之长),一切待遇与孙河相同。可知,早在三国时期丹徒、曲阿二县已经成为京城所辖的腹地。

孙权都京。孙权在江东建立政权以后,曾一度以京城作为政权中心。《三国志》載:“(孙)权为车骑将军,都京。”《建康实录》称,建安十三年(208),“权始自吴迁于京口而镇之”。“十六年,权始自京口徙治秣陵(今南京)”。虽然,孙权以京为都的时间前后只有四年,但在此期间孙权联刘抗曹,取得赤壁大战的胜利,京城扮演了这段历史演绎中的重要角色。

刘备诣京。刘备为了与孙权联姻,并欲借取荆州,遂于建安十四年(209),亲自赴京。《三国志》载:“(刘)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权稍畏之,进妹固好。先主至京见权,绸缪恩纪。”“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刘备至京城完成了联姻和借取荆州的两件大事。

考之,京城之名何以称“京”?宋《润州类集》“北固山”条目:“州谓之京镇、京口者,因此山。”唐《祭言禅师文》:“北固乃京岘之一枝。”而《元和郡县志》点明:“京上郡城,城前浦口即是京口。”郡城即立于京山(北固山)之上,京口之名亦源出于此山。

南朝志书对京城的表述就更为明确、完整。如《南齐书》:“今京城因山为垒,望海临江,缘江为境。”它既包括“因山为垒”的铁瓮城,又收入“望海临江”的中、后峰。又,梁武帝诗云:“南城连地险,北顾临水侧”。诗中的“南城”即铁瓮城,“北顾”即北顾(固)楼,点明南城、北楼的呼应态势。而《丹徒县志》所引史料则表述更为明确:“按《志》:吴筑京城,又于京城内筑子城。”综上所述,京城范围应是涵盖整个北固山,并包括前峰上的铁瓮城(即“南城”,后依旧址加筑子城)。

汉末,朝廷曾颁给孙权“车骑将军”身份。《三国志·胡综传》写道:“权为车骑将军,都京,召综还,为书部,与是仪、徐详俱典军国密事。” 所谓“都京”,则是以京城为都城。孙权自建安十三年“都京”的数年中,虽然尚未立国,但其政权统辖范围已包括吴、丹阳、会稽、豫章、庐陵、新都、鄱阳等7郡,100余县,相当于现今苏南、皖东、上海、浙江、福建、江西面积的总和,基本上涵盖了中国东南地区。故此时孙权的车骑将军府,在一定程度上已具备准宫城性质。

古代宫城“前朝后寝”。以此审之:北固山前峰铁瓮城,是孙权朝政办公处所;而中峰当是后宫苑区;后峰则是设有武库、粮仓等仓储所在。推知京城的规模:即前峰夯土城加上中、后峰石头城,南北二里余,周围长约六里,形成一座周长逾3000米的城址,它应该即是完整意义上的京城格局。

【结语】

古代北固山是一座完整的山,它的三峰之间系由长岗(龙埂)相连;而山体则南北有异,前峰为黄土构成,中、后峰属火成岩体;且唐代以前,中、后峰尚三面临水,悬崖峭壁,伸入江中。

三国、东晋时期,北固山已然具有完整的治所功能,其布局前峰为南城(铁瓮城)衙署区,中峰以芙蓉楼为标志的官邸区,后峰以北固楼为军库的仓储区。

京城是三国孙权因地制宜、富于创造的建城杰作,他利用前峰夯土城与中、后峰天然石头城组成合体城。这一结合人工和天然的特色城址,堪称是我国古代建城史上的奇葩,实属罕见。( 刘建国)

编辑 花蕾 陈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