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习俗|镇江过端午居然有这样的风俗!


五月五,是端阳。

悬菖蒲,香满堂;

吃粽子,蘸白糖;

赛龙舟,喜洋洋。

这是旧时人们过端午的真实写照。


《至顺镇江志》记载镇江端午习俗有竞渡、裹粽子,这些都与屈原有关。孩子们要穿老虎衣,挂老虎肚兜,系“长命缕”等辟邪之物件,而这些习俗,又都与起源于镇江《白蛇传》有关。作为镇江人,这些镇江过端午的风俗你知道多少?

端午节

端午的由来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五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在春秋之前端午节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后因爱国诗人屈原在此日殉国明志而演变成中国汉族人民祭奠屈原以及缅怀华夏民族高洁情怀的节日。


应节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既为纪念屈原,也是应节食品,《至顺镇江志》称之“角粽”,并援引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屈原以五月五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于此日,以竹筒贮米祭之。”这是最早的粽子,称之“筒粽”。


有馅之粽始于宋代,吴氏的《中馈录》记载;“用糯米淘净,夹枣、栗、柿干、银杏、赤豆,以茭叶或箬叶裹之。”镇江的粽子以芦叶裹糯米,多以赤豆、鲜肉、火腿为馅,形状以小脚粽为主。《镇江市志》记载此俗,沿袭至今。


吃十二红

镇江还流传“端阳”吃“十二红”习俗,传说可以避邪。“十二红”均为五月应时蔬菜和瓜果,样样带红:有枇杷、红果、拌黄瓜、炝虾子、炝萝卜、烧鸭汤、凉粉皮、咸鸭蛋、炒苋莱、烧黄鱼、红烧肉等。


“过端午节,吃十二红”,不仅是一顿简单的午饭或晚餐,它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和美好愿望——团圆、健康、幸福。作家汪曾祺先生说:“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镇江民间亦如此说。《镇江市志》记载此俗,沿袭至今。


喝雄黄酒

饮雄黄酒,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雄黄酒,用以驱虫解五毒,小儿涂于头额、耳鼻、手足心, 并洒墙壁间, 以法诸毒。


流传汉族民间之《白蛇传》故事,即是以雄黄酒解蛇虺诸毒,而现白蛇原形。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插菖蒲艾

菖蒲俗称“蒲龙”,艾蒿俗称“艾虎”,清代潘荣陛的《帝京岁时记胜·端午》:“五月朔,家家插蒲龙艾虎”。“俗说端午节将菖蒲、艾蒿插于门口,可避群邪,以禳毒气。”


《镇江市志》记载此俗,沿袭至今。此外,昔年镇江浴室业在端午节把菖蒲、艾蒿放于浴池,俗说“端午澡”,澡客洗之,可祛病菌。


挂钟馗像

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相传钟馗是唐代人,能除天下妖孽。书画家吴昌硕先生的《钟馗斩狐图》,在画面的空白处题诗云:“横眉如戟叱妖狐,顾九堂前好画图,该鬼揶揄行不约,愿公宝剑血模糊。”端午节挂钟馗像,俗说可驱邪除祟,《镇江市志》记载此俗。


系百索绳

百索绳又称“长命缕”,出典见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俗称“五色丝”“花花绳”,儿童在端午节把它或扎于发髻,或挂于脖项,或缀于胸前,或缠于手足腕,俗说可避邪驱瘟,安度炎暑。《镇江市志》记载此俗,有的人家还在沿袭。


龙舟竞渡

俗称“划龙船”,相传是为纪念屈原而渐形成。《至顺镇江志》称之“竞渡”,并援引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为屈原投汨罗,人伤其死,并将舟楫拯之,因以为俗。”


明代镇江端午节的金山“龙舟竞渡”,驰名遐迩,十分热闹,见于张岱的《陶庵梦忆·金山竞渡》。《镇江市志》记载,此俗昔年由“镇江船业同人在江面表演龙舟,观者极众。”


过了这么多年的端午节你过对了吗?
赶紧准备准备
让这个端午热闹起来吧!

端 午 安 康

金山网综合整理发布

策划|编辑:茜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