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烈士活在镇江的地名里

□包婷

镇江是座英雄的城市。自1840年以来的170多年里,先后有3000多名烈士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建设“四化”、振兴中华,将热血洒在镇江和异国他乡,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英勇壮烈的英雄赞歌。他们当中一些人的名字被永远书写在镇江大地上,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永远留在了镇江人民的心中。

赵伯先与伯先路

赵声(1881-1911),字伯先。镇江丹徒大港人。他积极追随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参加同盟会,曾任香港同盟会会长。1911年与黄兴组织著名的黄花岗起义,亲任总指挥。起义失败后悲愤成疾,不幸病逝,年仅30岁。遗体葬于香港笳菲公园的山顶上。辛亥革命胜利后,迁葬于镇江南郊竹林寺。

伯先路最初的名称是南马路。1926年,镇江人民为纪念辛亥革命先烈赵伯先,在道路南端兴建伯先公园,南马路也因此被更名为伯先路。

肖国生与国生村、国生路

肖国生(1916-1939),湖南浏阳人。14岁参加红军赤卫师,参加过三年艰苦卓绝的湘鄂赣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肖国生告别新婚不久的妻子随新四军东进茅山地区。曾任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政治处宣传股长和第二团政治处主任。1939年3月7日,日军纠集步骑兵2000余人、伪军3000余人,兵分八路合围新四军老二团驻地上下会。为掩护团直机关转移,肖国生亲率一个连,坚守阵地,奋力抵抗,直至壮烈牺牲,年仅23岁。听闻肖国生牺牲的消息,周恩来和陈毅同志亲笔写下悼文。

当地人民为了纪念肖国生,将他的牺牲地——句容白兔镇郑庠村改名为“国生村”,一条通向镇上的路命名为“国生路”。

王龙与王龙桥、王龙亭

王龙(1908-1945),原名王隆恩,江苏扬中人。1939年4月参加新四军。曾任扬中县抗敌委员会主任、武进县县长、镇江市市长等职。1945年9月7日,王龙赴和尚洲受降某部伪军,在镇江东郊的丹徒江边被顽化伪军逮捕。面对敌人的屠刀,他毫无惧色,视死如归。就义时,高呼“共产党万岁!”年仅37岁。

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王龙烈士,烈士殉难处附近(今学府路东段玉带河上)的一座小桥被命名为“王龙桥”。1985年,镇江市人民政府在烈士殉难处不远的镇江东郊(今江苏大学本部校区内)修建了王龙亭,陈光同志题写亭名。

凌荣炳与荣炳镇

凌荣炳(1911-1946),江苏镇江人。参加革命后曾担任茅东县长凌海波的警卫员。抗战胜利后,凌荣炳奉命留守。1946年5月28日,凌荣炳到蒲圩村征收粮税,遇敌交火,中弹牺牲。凌荣炳被围之时,他的夫人江小青抱着17个月的儿子凌承前连夜涉水转移,保全了烈士唯一的后代。为了纪念凌荣炳烈士,新中国成立后,丹徒县人民政府将烈士的家乡蒲圩村命名为荣炳乡,现为丹徒区荣炳镇。

宦德胜与德胜村

宦德胜(1914-1948),江苏丹阳人。1937年抗战爆发后参加抗日活动。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村党支部组织委员、县委组织部长。1945年10月,新四军北撤后,他奉命留守江南,任丹阳县特派员等职。1948年7月14日,宦德胜在黄墟镇遭敌人包围,腿部中弹负伤。他顾不上包扎伤口,爬进竹林中,掏出有党员名单的笔记本,一页页撕碎,吞进肚里,而后英勇牺牲。残暴的敌人砍下宦德胜的头颅,切开其食管,得到的仅是一团纸浆,继而将他的首级悬挂在丹阳城贤桥、新北门等地示众。

新中国成立后,烈士牺牲的地方被命名为德胜乡、德胜村。德胜乡后因区划调整而撤销,德胜村即今镇江市丹徒区新丰镇德胜村。

张建新(黄万余)与建新村

张建新(1902~1946),原名黄万余,江苏扬中人。1945年11月,新四军北撤后为扬中县留守处负责人之一。1946年5月5日,在德润乡进行革命活动时,因特务告密,被国民党县保安队包围,激战中壮烈牺牲。

1958年,新坝人民公社将张建新生前战斗过的地方,命名为“建新大队”(今新坝镇建新村),以兹纪念。

王振华、王玉堂、姚发与振华村

王振华(1938-1970),浙江乐清人。王玉堂(1937-1970)山东青岛人。姚发(1948-1970),河北尚义人。1970年1月6日,王振华、王玉棠、姚发三名飞行员奉命进行飞行训练。当飞至扬中上空时,飞机突发故障。当时,飞机下方是密集的村庄和正在农田劳动的群众,他们放弃跳伞求生的机会,将失控的飞机坠落在油坊镇光华村土墩内,用血肉之躯保护了当地群众的生命和财产。

1970年2月,扬中县人民政府在三位烈士的牺牲地立碑纪念,并将三烈士坠机牺牲地--扬中油坊镇光华村用烈士的名字命名,改为振华村。

许杏虎与杏虎村

许杏虎(1968-1999),江苏丹阳人。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后分配在光明日报国际部任编辑。1998年7月起任光明日报驻南斯拉夫记者。1999年5月8日凌晨,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的炸弹袭击中不幸遇难,以身殉职,年仅31岁。

许杏虎的老家是丹阳市河阳镇高甸行政村后北洛自然村。2001年,北陵、五龙、高甸三村合并,为纪念许杏虎烈士,将村名更名为“杏虎村”。

编辑:花蕾

(作者:包婷)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