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一条“家庭档案带”留住美丽乡愁 家庭档案诠释文明新内涵

□苏报驻张家港首席记者王乐飞

如果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那么家庭档案就是细胞的遗传信息。家庭档案是传播文明家风的有效载体,家庭档案是家庭教育的生动教材。

近年来,全国文明城市张家港,在深化文明城市创建中,以普及家庭档案为抓手,把家庭建档有效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将家庭档案与文明传承相结合、与家风教育相结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数据显示,张家港市建档家庭已达1万多户,培育了500多户家庭建档示范户,命名了8户家庭为首批“家庭档案馆”。家庭档案,已成为这座文明之城的新标签,不断诠释文明新内涵。

一条“家庭档案 带”留住美丽乡愁

南丰镇建农村和丰埭,一个美丽的自然村落。这里农家庭院依河而建,一字排开,整洁有序。镶嵌在北边入口的主题公园,更提升了这个村落的“颜值”。沿着河边的道路前行,犹如置身一条景色怡人的观光带。

与景色宜人的观光带相映衬的是,这里还是一条大名鼎鼎的“家庭档案带”。

张家港市档案局相关负责人说,和丰埭共有33户家庭,目前全部建成了家庭档案。可以说,这是一个兼具“颜值”和“气质”的美丽村庄。

家住和丰埭的倪平华是一名老党员。得益于志愿者的帮助,他在全村第一个建起了家庭档案。走进他家里,进门左手边的大房间就是“家庭档案馆”。记者看到,2米多高的铁柜子里放了30多个写有“家庭家风档案”标签的档案盒。“共有10大类,500多件。”倪平华说。

“家庭档案是日常生活的得力助手,也是教育子女的生动素材。特别是一些家庭大事记,包括学习工作、红白喜事、新房购置等,作为日后工作生活备用查考,非常有实用价值。”倪平华说,过去找半天的东西,现在对着检索目录,轻轻松松就能找到。 

打开档案盒,沙洲县南丰供销合作社股票、老版人民币、证书、照片等老物件,勾起了倪平华无尽的回忆。拿着一张发黄的批复信,倪平华说,这是1976年12月5日中共南丰公社委员会对其担任十四大队党支部副书记的批复,“你看当时是手写的,这是一份包含党的信任、有温度的批复书,整理到这份材料时,我激动得一夜难眠!” 

留住这些老物件,也留住了美丽乡愁。“33户家庭都建起家庭档案后,相互间串门也多了,大家相互交流,一起回忆过往的时光,关系更加和睦了。”倪平华说。 张家港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何俊说,家庭档案已经成为传递正能量的“接力棒”,也成为 新时代乡村文明的新注脚。

两个“家庭档案馆”传承优良家风

在张家港1万多户建档家庭中,有8户家庭被命名为首批“家庭档案馆”。其中,张祖功家庭和丁品森家庭,是两个“明星家庭”。

今年70岁的张祖功,从2016年开始制作家庭档案。目前已经有11大类50册。在他的家庭档案中,翻着一本本“房产证”,我们可以看到一部社会发展变迁史;读着一条条家风家训,我们可以触摸到一个家庭厚重的文化气息。其中,一套2012年重修的《亭子港张氏宗谱》,被张祖功视为“传家宝”。他说,从家谱中看到了家族的草圣堂家训:“为子弟择师课读是不可俭者”“教子孙以读书为第一”。

“父母是孩子出生后的首任老师,家风家训就是家庭教育的第一本书。”张祖功说。在优良的家风家训熏陶下,张祖功几十年如一日教书育人,孜孜不倦。受他影响,其儿子、儿媳、孙女也都养成了读书学习的好习惯,家里藏书已有3000多册,孙女还是有名的阅读小明星。

张祖功说:“制作家庭档案方便了生活,更能有效传承家风家训。”

今年80岁的丁品森,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师,更是一位笔耕不辍的作家。在丁品森的家庭档案中,有近200个档案盒、近4000件档案,其中,“作品类”占据了半壁江山。

从家庭档案里可以看到,丁品森已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1600多篇,出版了《学海轻舟》《青少年心灵氧吧》《且行且常省》等17本专著。他的第18本专著《沐习习春风》即将问世。丁品森的儿子在海事部门工作,已经在相关行业媒体发表了500多篇稿件。丁品森的孙女还在上学,已经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30多篇文章,1篇还获得全国作文大赛金奖。

丁品森说:“爱书,读书,唯有自由了方能自便,所以买书也就成为情理中的事情。”目前,丁品森全家已有4000多册藏书,是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

张家港市档案局局长黄惠珍说,要让家庭档案工作不断延伸和发展,走进千家万户,使家庭档案为现代生活、工作、学习服务,并以此记录家庭生活历史,提升家庭文化品位,增进家庭生活情趣。

“三重角色”拓出家庭档案“新技能”

除了做好常规的家庭档案外,张家港市还推出了未成年人成长档案,非遗项目传承人家庭档案,身边好人和道德模范家庭档案等特殊家庭档案。黄惠珍说,家庭档案是家庭教育的“教材”,是传承“非遗”技艺的“秘笈”,是传播文明的道德“宝库”。这“三重角色”拓出了家庭档案的“新技能”。

乐余小学副校长宋卫群,不仅自己制作了家庭档案,还在学校探索实施了未成年人成长档案。宋卫群说:“未成年人成长档案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家长和孩子亲密互动的重要平台,也是学校和老师了解孩子的重要途径。”

目前,张家港市已有1600多户家庭建立了未成年人成长档案。张家港市档案局编印了《未成年人成长档案建档手册》,让这项工作更具“标准化”。不久前,张家港承办了苏州市未成年人成长档案工作推进会。黄惠珍说,未成年人档案,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成为评价未成年人的“数据库”;有利于建设文明家庭,成为形成和传承家庭文明的有效载体;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历史缩影。

“非遗”传承迫在眉睫,家庭档案堪称“妙招”。张家港有河阳山歌、金村庙会等4个国家级“非遗”,沙洲哨口板式风筝制作技艺、后塍黄酒(沙洲优黄)酿制技艺等7个省级“非遗”,以及2个苏州市级“非遗”、64个张家港市级“非遗”。张家港市将家庭建档工作与“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有机结合,开展了“建立非遗传承人档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目前50多个“非遗”项目传承人家庭建档工作正稳步推进。“此举有力地推进了张家港市‘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张家港市文广新局负责人说。

此外,张家港市还为“身边好人”“道德模范”建立了家庭档案。这些档案内容丰富,全方位展示了“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家庭文化、家风建设的丰富内涵。何俊说,这些特殊的家庭档案是珍贵的道德“宝库”,必将滋养整座城市。

来源:苏州日报

编辑:阿奎

(作者:苏州日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