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北固山词:宋词天宇的耀眼明星

□ 乔长富

宋词天宇,群星闪耀。其中,咏写到南宋京口(今镇江)北固山的北固山词,就是一颗耀眼的明星。说到南宋的北固山词,今天的镇江人对于它的某些名篇,也许耳熟能详。这里则是依据唐圭璋编《全宋词》、朱彝尊编《词综》、胡云翼编《宋词选》、周汝昌等撰稿的《宋词鉴赏辞典》等,进一步从总体上探讨它的成就、特色以及具有如此特色和成就的原因,希望有助于对北固山历史文化的了解。

北固山。王呈  石小刚  摄

作品众多,名篇佳作引人注目

南宋的北固山词数量众多。据笔者对《全宋词》的粗略统计,宋人咏写到金山、焦山和北固山(南山未见有词)的词,约有40多首,其中,咏写到北固山的北固山词则有30多首,而南宋的北固山词就有20多首,可见它在数量上是处于领先地位。

而且,南宋北固山词的名篇佳作,据对有关选本的统计,多达11首。它们是:陆游的《水调歌头(“江左占形胜”)》、辛弃疾的《永遇乐(“千古江山”)》和《南乡子(“何处望神州”)》、陈亮的《念奴娇(“危楼还望”)》、姜夔的《永遇乐(“云隔迷楼”)》、程珌的《水调歌头(“天地本无际”)》、岳珂的《祝英台近(“淡烟横”)》张辑的《月上瓜洲(“江头又迎新秋”)》、李曾伯的《沁园春(“天下奇观”)》、方岳的《水调歌头(“醉我一壶玉”)》、李演的《贺新郎(“笛叫东风起”)》。在宋代,汇聚如此众多的名家和名篇,不但在咏写到京口(润州和镇江的治地)的京口词中最为突出,而且在整个宋代词坛上也引人注目。

感时忧国,思想艺术精彩纷呈

南宋的北固山词,从所咏写到的景点说,又大致分为咏写到多景楼的多景楼词和咏写到北固亭的北固亭词。从名篇说,南宋多景楼词有陆游等所作共7首,南宋北固亭词有辛弃疾等所作共4首。其中,陆游和辛弃疾则分别揭开了二者的大幕,并奠定了它们的基调。继唱者则争雄斗胜,纷呈精彩。

1.多景楼词。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十月,时任镇江府通判的陆游,陪同镇江知府方滋登甘露寺多景楼。面对宋金对峙,金兵南逼,宋军备战的形势,他感慨古今,作《水调歌头·多景楼》:“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连山如画,佳处缥缈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 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这首词上片写登楼所见所怀,由镇江的形胜,面对的紧张备战的形势,而想到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往事,显示了作者感时忧国的豪壮而又深沉的情怀。下片写登楼活动和感想,着重称赞方滋的“宏放”乐观,并以西晋羊祜(字叔子)登临悲叹的往事期望方滋能建“千载”功业,表达了作者报国立功的抱负。论者评论此词记一时兴会,寓千古兴亡,容量特大,寄慨遥深,是陆游词中最早寄慨国事而风格豪放雄健的作品。而从南宋北固山词的创作角度说,它则是南宋多景楼词、北固山词以至京口词中最早出现的富于爱国精神的名篇佳作,揭开了多景楼词以至北固山词反映时代生活、体现爱国精神的大幕。

陆游之后,在多景楼词的创作方面,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由望中所见,直抒胸臆,以议论入词,批判当权者苟且偷安,表达长驱北伐,收复中原的愿望,感情强烈,议论激切。程珌的《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锋芒直指宋、金统治者强分“南北”,借古讽今,大声疾呼有志之士恢复中原、驱除“北尘”即入侵者,直抒情怀与兼用比兴相结合,洋溢着报国的激情。张辑的《月上瓜洲·南徐多景楼作》写北望神州的“英雄恨、古今泪”,悲慨苍凉,寄寓着词人深沉的爱国情怀。李曾伯的《沁园春·丙午登多景楼和吴履斋韵》是酬和曾为镇江知府的吴琚(号履斋)所作《沁园春·多景楼》,李伯曾当时为淮东制置使兼淮西制置使,作品以镇江的形胜反衬“英雄白发、空敝貂裘”,在哀叹吴琚的同时,也是嗟叹自己不能有所作为,最后想弃官归隐,“不管人间半点愁”,情绪显得消沉。方岳的《水调歌头·九日多景楼用吴侍郎韵》,也是和吴琚所作,写重阳节重游多景楼,感慨古今,思念“故山”,最后表现对“神州”沦陷的悲痛。李演的《贺新郎·多景楼落成》则讽喻地方官员不事战备却重修多景楼,歌舞升平,显示对国家即将沦丧的无可奈何的悲痛。它与上述李曾伯、方岳的两首词,同样反映了南宋后期爱国词的“衰气”,与陆游、陈亮等的慷慨豪壮词风明显不同。

2.北固亭词。在陆游、陈亮的多景楼词把南宋北固山词以至京口词的成就推向时代高峰之后,辛弃疾的两首北固亭词则把它们推向了顶峰。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辛弃疾被任命为镇江知府,刚满一年就被罢职。任职期间,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及《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作者登亭怀古,感时抚事,以古映今,昂扬激越而又深沉愤郁,显示了鲜明而强烈的爱国精神。论者称它们为“千古绝唱”,称《永遇乐》为辛词“第一”即最杰出的作品,自然也是北固山词的千古绝唱。

辛词之后,姜夔作有《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岳珂作有《祝英台近·多景楼》,它们也是宋词名篇。姜词是和辛词所作,作者借古人古事颂扬辛弃疾,寄寓心系天下兴亡,拥护北伐大业的热情,反映“神京耆老”盼望宋军恢复中原的迫切心情,并勉励辛弃疾努力完成收复中原失地的大业。在姜词中,这样的作品极为难得。岳词写秋夜登北固亭的见闻和感慨,层层深入地抒发忧伤国事、抱负难展的悲凉和哀怨,《词品》称其“感慨忠愤,与辛幼安‘千古江山’词相伯仲”。姜、岳二词都显示出辛词的影响,但又自具特色。

得镇江形胜之助,

抒志士忧国之忱

南宋北固山词,名家众多,名篇迭出,闪耀着爱国光辉。在宋代,像这样集中众多感时忧国的名家和名篇杰构于一山、一楼或一亭,从相关宋词选本看,他处未见,可谓独一无二。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从镇江的地理形势和山川名胜说,正如陆游所说“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古徐州”指南朝南徐州,治地京口,今镇江)。镇江历史上曾是东吴都城,东晋以至宋齐梁陈的重镇,刘宋帝王的家乡,南宋时是首都临安(今杭州)以至东南地区的门户,北伐抗敌的前哨阵地,而北固山是古代镇江政治中心和军事要地。登北固山的北固亭和多景楼北顾,极目千里,中原在望。当年梁武帝登北固楼北望,就曾改“北固”为“北顾”,显示出北望中原之意。对于南宋爱国志士来说,一旦登临,自然会引发他们的种种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其二,从当时南宋的形势说,南宋孝宗时兵败符离,与金国签订“隆兴和议”,从此主和派当政,“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陆游《感愤》),爱国志士报国无门,忠愤填膺。而南宋北固山词的作者,都是感时忧国的志士,又是宋词名家,他们都曾到过镇江,除个别人难以确知是否登北固山以外,他们大多登临过北固山,他们北望中原,怀古伤今,感时忧国,百感交集,发而为词,自然会闪耀出时代的爱国光辉而杰出于宋代词坛,使得南宋北固山词成为北固山以至镇江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值得镇江人引以为荣,也值得今天的镇江人珍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编辑 花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