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名家咏润州万岁楼校释

郭殿忱

南宋王象之所著《舆地纪胜》卷七两浙西路镇江府条下载:“万岁楼,在府城上。《京口记》云: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为芙蓉楼。”其时人又呼万岁楼为月台。元代《至顺镇江志》卷十三称:“月观在谯楼之西,即古万岁楼也。……此楼飞向江外,以铁锁縻之方止。至唐犹存。李德裕有登万岁闻哭声事。”由于名称屡改,致使明代大学者胡震亨出面辨伪:“土人以为南唐时节度使每登此楼西望金陵,嵩呼遥拜。其实非也。《京口记》云:晋王恭所作。”他还说:“孟浩然、王昌龄、皇甫冉俱有登万岁楼诗。”

今依次校释之,以飨广大读者。

一、孟浩然《登万岁楼》

万岁楼头望故乡,独令乡思更茫茫。

天寒雁度堪垂泪,月落猿啼欲断肠。

曲引古堤临冻浦,斜分远岸近枯杨。

今朝偶见同袍友,却喜家书寄八行。

——录自宋蜀刻本《孟浩然诗集》

众所周知,孟浩然为襄阳人,他羁旅润州自有乡关之思。登楼西望,乡思便油然而生。对句中的“独令”,宋人所编《文苑英华》(以下简称《英华》)作“独怜”。依句意两词近义;依格律,此诗为仄起(万)首句入韵)(乡与茫、肠、杨、行同押阳韵)格式,首联对句应作平平仄仄仄平平。“令为仄声,不合格律,而“怜”为平声合格律。

再看颔联,出句言雁且南飞追逐温暖,月落猿啼更令思乡游子肝肠愁断。“月落”,《全唐诗》作“日落”。日暮时分,暝色四合,才引得猿类哀鸣。“月”字似稍欠佳。然而“猿啼”,《英华》作“乌啼”。这不禁让人想到中唐诗人张继《夜泊枫桥》的名句“月落乌啼霜满天”。而“猿、乌”均为平声,互换于格律无碍。

颈联“斜分”对“曲引”将江山形胜准确勾画;空间的“远岸”对时间的“古堤”,让人置身时空之间,犹如亲历。杨枯,浦(润州有东浦、西浦)冻,皆呼应“天寒”二字。

尾联有温暖掠过心头:出句“同袍”用《诗经·秦风·无衣》之典故:“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同袍,即休戚与共的战友。对句的“八行”典出《后汉书·窦章传》,“八行”即“八行书”,于此指代家书。《英华》改“八行”为“一行”,亦可理解为化用典故,因句已有“家书”二字。诗人岑参在西域(今新疆)戍边时所写《逢入京使》,有“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家书虽一行字,则亦可“抵万金”也。

二、王昌龄《万岁楼》

江上巍巍万岁楼,不知经历几千秋?

年年喜见山长在,日日悲看水独流。

猿狖何曾离暮岭?鸬鹚空自泛寒洲。

谁堪登望云烟里?向晚茫茫发旅愁。

——录自扬州诗局本《全唐诗》

《唐才子传》称:“昌龄工诗,缜密而思清,时称‘诗家夫子王江宁’,盖尝为江宁令。”经今人考证,王昌龄为京兆长安人。旅居润州时作诗多首,其中《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多入后世选家法眼,而成家弦户诵之名诗。

《万岁楼》一诗自有特色,一是八句之中竟发三次诘问:一问万岁楼楼龄几千秋,以夸张开始;二问猿狖何尝离暮岭,为自答自问;三问谁人登临于向晚时分,敢望云烟深处的故乡?为明知故问。特色之二:八句之中竟用了四个叠音词:巍巍、年年、日日、茫茫。读之朗朗上口,文气跌宕起伏,堪称佳作。

三、皇甫冉《同温丹(一作司)徒登万岁楼》(一作刘长卿诗)

高楼独立(一作上)思依依,极浦遥山合(一作涵)翠微。

江客不堪频北顾(一作望),塞鸿何事复(一作独,又作又)南飞?

丹阳古渡寒烟积,瓜步空洲远树稀。

闻道王师犹转战,谁能谈笑解重围?

——录自同上本《全唐诗》

先谈作者。翻检同本《全唐诗·刘长卿卷》,果然收有此首,题作《登润州万岁楼》,下注:“一作皇甫冉诗。”复爬梳明弘治李君纪刊本《刘随州文集》,对此首互见重出之诗有注云:“按:此诗皇甫冉作。”惜扬州诗局诸臣疏漏未见,今人储仲君撰《刘长卿诗编年笺注》云:“温丹徒,谓温姓之丹徒县令,司字讹。丹徒,润州州治所在……按皇甫冉即润州人。冉题详而刘题简,当以冉作为是。《英华》《唐音》京均载为冉作。”古、今二注详释了诗题、题注中的异文,又指明:与客居者孟浩然、王昌龄不同,皇甫冉可是润州丹阳人,他与丹徒令温某同登故乡胜迹,自有一番亲切感。

首联出句即点题,“独立”,刘长卿诗(以下简称“刘诗”)作“独上”。“独上”诗题中的“同……登”相抵牾。刘诗题中无同登之人、事,故“上”前可加“独”字。

对句中的“合翠微”,下注:一作“涵(翠微)”。按:“合”字既可与诗题中的“同”字相呼应:山水的合碧与诗人的同登;也正与出句中的“独”字对举:楼的突兀独立,正可对山水的一片青葱。“涵”字欠佳。

看颔联,出句中的“北顾”,刘诗作“北望”。按:从尾联得知起于天宝十四载(755年)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不堪北望京师的江客亦愁恨无已。“望”字较“顾”字为胜,对句中的“复南飞”,刘诗作“又南飞”。按:“复、又”二字一义,且同为仄声,似两可。然”独“字不妥,虽然“独”为入声字(与今音不同),与“又、复”均作“仄声”,但律诗多忌讳字的重复,此诗首句已有“独”字。

再看颈联:“丹阳古渡”,刘诗作“垂山古渡”。

尾联结句“谁能”,刘诗作“更能”。后者看似对平叛更有信心,然则用“谁能”的疑问句更符合期待名将出现荡平贼寇的普遍心理。又可使平铺直叙的文气,于收束处起了波澜。“谁”字佳。此又化用《晋书·谢安传》,谢安围棋如常,指挥若定,战胜骄狂苻坚一事的典故。李白曾有诗云:“但用东山谢安石,为群谈笑静胡沙。”(编辑:花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