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游记┃2013年长假: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看胡杨⑥

10月3号,Day4,额济纳的第二天。早上出门时,我发生了麻烦事。

 

楼下一辆面包车堵住我们车子的路。人生地不熟,车主没法找,又不能消极等待。经过分析,只要合力把那辆车子稍稍推点距离,我们就能擦过去。这一推,我的腰忽然闪得不轻,旧病复发,疼痛难忍。

 

自2004年患上腰椎间盘突出后,我就成为三五九医院理疗科的常客。这次远行前夕,又特意再去做了一个礼拜的养护。行程头三天,感觉良好,顺顺当当。可大意之下的一击,使我后面几天都过得不轻松。幸好,基于防范意识,我行李中是带了护腰带的。又将住宿房间里的一块沙发垫子抱上车垫背,综合措施起到了一定缓解作用。

► 防患未然的护腰带终于从第四天起派上了用场

当天第一站是胡杨林景区——触及我们本次自驾行的核心主题,具有节点意义。出城前,先去给车子加油,等了不少时间。显然,大家都赶在这个点上纷纷出动。

 

此时的达来呼布镇大街上,密布喧宾夺主的异地车辆,牌照像是“万国会”,本地的“蒙M”反被稀释得难觅踪影。我们相约,共同留意有没有江苏老乡的车子,但暂时还没发现。倒是昨天还在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的时候,街头曾遇见一辆老乡车,并且还是咱们镇江的“苏L”,车主是“越野e族”成员,自驾去参加一年一届的“阿拉善英雄会”——到今年为止,这项赛事已举办到第十三届。

 

前面说过,小镇人的工作与生活迎来“反差最强烈的变奏”,这种变奏,大清早我在一位额头正沁着汗的女交警身上,读到了更生动的体现:你只需去想一想,三天前的达来呼布街头能有多少辆车子在跑,而眼下,每天十万大军的涌入又会带来车辆多少!

 

位于达来呼布镇以东 16公里处的胡杨林景区,是额济纳旗游的精华所在。穿行胡杨丛中,我们深刻感受着大自然造化的那份威武与奇妙:亿万年来,正是胡杨这一并不高大却敦厚结实,甘于寂寞、吃苦耐劳的灌木树种,始终无所畏惧地挺身抗击着戈壁与沙漠的侵蚀。

► 人潮涌动的胡杨林景区入口

然而,冤家碰头不见得非要你死我活,最强劲的对手往往也是心底里最敬重的朋友。类于李云龙、楚云飞的人与人之间,某种意义上,胡杨与沙漠又何尝不是相克相生:离开了胡杨,沙漠即便所向披靡,也赢得并不光彩;而如果没有沙漠,胡杨大约也会活得无趣、活得乏力,乃至活不下去——因为,沙质土壤恰是胡杨生存的必要条件。

 

平素其貌不扬的胡杨,每年总不爽约地向人间绽放精彩一刻。据介绍,我们到达的这10月头上,胡杨其实只黄了五六成,还没黄透,但再往后就“一天一个样子”了。而我们只有一天时间,不会坐等。

 

盖因火候没到,更因为我的摄影技术不过关,所以我没法在此用自己的图片展示胡杨之美。不过,“黄透了”的胡杨摄影作品,网上海量,并且还在呈出不穷。如同沙漠冲锋爱好者心中的“苍天圣地阿拉善”,额济纳旗也早已成为中外摄影家的创作圣地之一。

 胡杨美景(图片来源:新华社)

除了来自视觉的享受,胡杨同样激发太多的人,笔下文思泉涌。我所知道的,就有《西风胡杨》《胡杨赞》两篇优美的散文被收进了小学语文课本。

 

原生态的景区里,胡杨也遵循着生老病死法则。对那些无论站着死去、还是已然倒下的胡杨,人们并不清理,而尊重其最本真的存在。一边是枝繁叶茂,一边是形容枯槁,近在咫尺之遥的这种生死相依,意味深长地演绎着“三个一千年”的著名传说。

有关胡杨的“三个一千年”,是来自新疆维吾尔族的民间流传: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所谓“千年”之说,应是人类对这种北方漠地植物具有异禀生命力的某种修辞写意,实际上根本达不到这个地步,资料表明,胡杨的正常平均寿命也就200年左右。倒是另外一个相对低调的“三个三百年”版本,显得更实诚些。

除了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胡杨树的非正常死亡也是个值得重视的生态课题。凡事皆有度,胡杨再耐旱,归根结底还是要靠水才能生存繁衍;胡杨再耐盐碱,并非在盐碱里泡着也能活。历史上我国的胡杨树面积要远超现在,西汉时期,楼兰的胡杨覆盖率至少在40%以上,人们的吃住行都靠它——耐水抗腐的坚硬木质是上好的建材。即便到了清代,西北地区仍“胡桐(即胡杨)遍野,而成深林”。

但是,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我国胡杨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它头顶上“濒灭树种”的帽子到现在也没有摘除。


2013年高考地理,海南卷上曾出现这样一道10分的综合题:“我国干旱区某区域近30多年胡杨大量死亡,沙化面积扩大,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加强。图11显示该区域地。请分析该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并提出此类地区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措施。”

由图中两条“前因后果”的曲线一目了然:代表发展成就的GDP线翘上去了,而代表生态状况的地下水埋深线却呈剪刀状垂落下来。不怕缺水的胡杨,终究扛不住严重缺水。我查阅到:只有地下水位不低于4米,胡杨才能生活得很自在;水位跌到6至9米后,胡杨就会开始打蔫了;再低下去,便是死路一条。

 

该考题中“某区域”究竟所指哪个区域,大可不必去考证,关键是“2010年”这一时间要素,显然离今天并不遥远。

未完待续

作者:王景曙

编辑:金凯


(作者:王景曙)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