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心事:孩子,我和手机争夺你

资料图

直到4岁多的女儿开口索要一个手机作为完成作业的奖励,李兰(化名)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

李兰的大女儿7岁,小女儿4岁。她在湖南一个乡镇的手机营业厅上班,丈夫是信号故障检修员,两个女儿随外公外婆生活在农村,夫妻俩陪孩子的时间很少。

“我们每次回去,都看见孩子在玩手机。我爸妈也管不了。”李兰说,女儿们沉迷于小视频App,如果把手机抢过来,孩子就非常不高兴。直到4岁的小女儿提出要买手机,她才发现“孩子上瘾了”。

因为工作的缘故,李兰常常接触来营业厅给孩子买手机、交话费的家长,也曾目睹不少人的焦虑。其中有个愁眉不展的老人让李兰印象最深——她随口对孙子说了一句“你这么不听话,我快被你气死了”,孩子却回答“奶奶,你死了就把手机给我”。

李兰发现,有的大人为了能安静一会儿,扔给孩子一个手机,孩子就不吵了;还有的没空管孩子,给孩子手机是为了让孩子不出门乱跑。

记者走访中,与祖辈共同生活的农村儿童,不少有程度不一的“手机成瘾症”。更令人忧心的是,爷爷奶奶并不完全明白手机的危害,甚至反而骄傲地说:“我家孙子比我厉害多了,手机上什么都会玩!”

并不仅是李兰受到困扰。40岁出头的王威(化名)是一名公务员,孩子在长沙一所名校上初中,他与孩子因手机而产生的矛盾,远比李兰母女激烈得多。

“我儿子可以躲在被窝里玩手机一通宵。他正在叛逆期,如果收了他的手机,就天天和我们冷战。”王威说,儿子沉迷于“打打杀杀的游戏”,最让他感到焦虑的是,在儿子面前,自己几乎无计可施。

在王威生活的相邻城市,今年3月,一名初中生因沉迷手机,屡次与母亲爆发矛盾,在一次激烈冲突后自杀。这位孩子的父亲告诉记者,手机游戏于儿子而言“就像抽大烟过瘾,打完后就高兴了”。他们试图强制“断瘾”,却悲剧收场。

这样的悲剧,让许多父母担惊受怕——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孩子,让他们面临着“不能不管,却又不敢硬管”的困境。

王威很好奇,儿子沉迷的游戏到底好玩在哪儿?“然后我发现最吸引他的是刺激——画面音效的热血澎湃、打杀情节的英雄主义……”王威说。

不少和王威同龄的家长们,采取“收手机”“守孩子”的笨办法,也强烈寄希望于监管部门和游戏企业肩负起责任,比如严格落实实名制、加强游戏审核等。

而在95后的“小家长”苏叶(化名)眼里,暴力、色情的“擦边球”内容远非游戏引人沉迷的全部原因。

与李兰、王威不同,23岁的苏叶堪称“互联网原住民”,深谙网游世界的运行法则和门道。在她看来,最致命的吸引力是“存在感”。正读小学的弟弟就受此吸引,总是念叨:“我同学是白银段位,特别厉害,姐姐你更厉害,你是黄金段位!”

“相比于怎么没收手机,我更想知道他为什么沉迷。”苏叶带着弟弟及一帮孩子一起打游戏,然后发现“游戏战绩”和学习成绩、体育特长一样,是他们的“社交勋章”。

苏叶观察到,白银段位的孩子明显更有话语权。“成绩第一名,只有一个人。而玩游戏、打战绩,就是许多普通孩子在同龄人中找到存在感的方式。”苏叶说。

在苏叶看来,让孩子拥有更多现实中的社交感、存在感和认同感,才是治本的方法。

来源:新华社

编辑:缪小兵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