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产超千斤!江苏耐盐水稻培育取得新突破

黄海之滨的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内,有四千亩经过改良的重盐碱地,其中300亩是《新华日报》和交汇点新闻在8月份报道过的耐盐水稻实验田,在金秋时分终于迎来了收获的时刻。

10月20日,由南京农业大学王绍华教授、扬州大学农学院戴其根领衔的专家组进行了严格的测产,数据喜人:“盐稻10”品种实收产量508.2公斤公斤/亩;“盐稻12”品种实收产量600.3公斤/亩,平均产量554.25公斤/亩!亩产超千斤,这是江苏耐盐水稻种植亩产实测最高产量记录,是耐盐水稻种植新的里程碑。

去年,在黄海之滨的滩涂盐碱地,江苏耐盐水稻(俗称“海水稻”)实现当年改良当年种植成功,亩产680斤。今年该项目实施单位华东有色地勘局海洋院在省委省政府要求下,在南通市、省国土资源厅等各方面的支持下,在今年继续实施了300余亩耐盐水稻种植推广试验,试验了60个品种,还和袁隆平院士团队进行合作,实施了“超优千号”杂交稻种植。目前,所有品种均成活,最高亩产破千斤。

推动耕地陆占海补、助力陆海统筹“江苏特色”

耐盐水稻种植最早由陈日胜、袁隆平等农业专家提出并试验种植,其初衷是解决粮食问题,获得粮食增产增收。鉴于我省的独特经济、资源环境,耐盐水稻在江苏的落地也被赋予了除“粮食”以外的新内涵。

土地的稀缺已经成为制约江苏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之一。因此,陆海统筹,耕地陆占海补,是江苏经济发展所需。而江苏沿海地区滩涂资源面积据统计达1031万亩,约占全国滩涂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且每年还以2万亩的速度自然淤长,被誉为我国东部地区最具潜力且最有开发价值的后备土地资源,通过耐盐水稻种植,加速盐碱地改良进程,探索出一条沿海滩涂高效利用模式,提高滩涂土地利用效率,同时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地区建设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这是耐盐水稻种植的“江苏特色”。

盐碱地改良水稻生长环境,稻种选拔提升成活概率

华东有色地勘局副局长、海洋院院长程知言告诉记者,耐盐水稻种植成功除了水稻种植技术以外,主要归功于两个方面的探索和创新——一方面是滩涂改良,使环境尽可能适宜于水稻生长;另一方面是稻种选择和不断驯化优化。

早在2013年底,海洋院承担的《盐碱地快速改良技术系统集成及应用示范》项目成果就荣获江苏省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奖二等奖,更是国土资源部滨海盐碱地改良技术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去年水稻收割后,该地块进行了一季旱作改良,种植大麦等作物,并进行监测试验。土壤盐度长期保持在6‰以下,返盐率低于只进行旱作改良的地块,可见耐盐水稻种植对改良江苏滨海滩涂盐碱地效率更高,效果更显著。通过水旱两季改良,今年该地块已接受农委耕地质量验收,预计达到耕地标准。海水稻种植成功,土壤得到改良,可谓“花开两头,两头香”。今年海洋院又进行了300余亩推广试验,分布于两个作业区,在去年基础上增加了耐盐水稻品种试验、稻鱼鸭共生模式探索。,增加了经济附加值,在保护自身地块环境的同时,周边动植物多样性明显得以维护,候鸟成群栖息,生态承载力加强。此次盐碱地改良的成功经验和技术可在国内沿海新围垦滩涂区域进行推广,具有较强的示范效益。下一步,在江苏,耐盐水稻种植将在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下,进一步推广。

据记者了解,此次海洋院与地方合作期将长达20年。在20年内不但将土地进行改良,后期进行农业种植,未来将建成以生态、科技、旅游农业和科普基地为主题的现代化农业特色小镇,形成立体循环农业经济,打造滨海盐碱地改良利用示范典型,也进一步拉动地方生态经济,推动地方农民致富,解决“三农”问题。可以期待,在一片稻花香中,我们可以在这片海边净土采摘、休闲,甚至学习……这也将是全国沿海滩涂地利用的首创。

来源:交汇点(交汇点记者  孙庆)

编辑:缪小兵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