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镇江,绿色发展的“镇江答卷”——写在2018国际低碳(镇江)大会开幕之际

今日镇江讯  春华秋实,丹桂芳香。今天,2018年国际低碳(镇江)大会正式开幕。因为低碳建设成效明显,为绿色发展实践提供镇江经验,我市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一任接着一任干”。一直以来,我市始终坚持低碳发展创新探索,绿色已然成为城市底色。2012年,我市被批准为全国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低碳城市建设全面拉开,随着新发展理念的落地,低碳发展卓有成效。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镇江,充分肯定我市低碳建设“卓有成效,走在全国前列,要继续努力,为全国生态文明作出更大贡献”,殷切寄语“镇江很有前途”。

从2016年开始,我市迎来第三届低碳大会。这期间,中国气候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主任多次到现场指导,点赞镇江:“低碳城市建设的经验不只是在中国推广,在全球都很有借鉴意义”。去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埃斯皮诺萨女士,希望“镇江的实践可以在中国其他城市得到复制,镇江的经验可以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城市分享”。

“世界难题,中国方案”,落实《巴黎协定》,镇江正在积极行动。

2018年国际低碳(镇江)大会今天正式开幕 王小月摄

“低碳镇江”创新打造城市样本

2012年11月26日,国家发改委确定并公布全国第二批低碳试点省区和城市,镇江名列其中。自此,“低碳镇江”开始步入公众视野。

从起步之初,低碳建设就显出了勇气和魄力,一揽子计划,开创先河。

2013年,我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在202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明确了达峰路径,比全国提前10年,并在全国率先出台实施《镇江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同时出台生态文明建设、低碳发展、长江岸线保护、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城市管理发展等规划,以产业升级减少碳排放。

2014年起,我市在全国率先以县域为单位,对所属8个辖市区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考核,到今年,生态文明类指标数量占各地年度绩效考核指标总数的50%,权重为35%,数量和权重大幅提升。

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说,一系列由表及里的“平面方案”,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根指挥棒,通过项目化、市场化、智能化,逐步变为触手可及的“立体实践”。

2013年起,每年制定的《镇江低碳城市建设工作计划》,将目标落实到具体项目,确保可量化、可考核、见实效。5年来,累计实施低碳项目700多个,总投资650亿元;实施大气治理重点项目640个,总投资近30亿元;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项目150多个,总投资40亿元;实施水污染防治重点项目760多个,总投资110亿元。

市场化路径则重在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态投入回报机制,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如镇江北部滨水区建设,2006年以来,对61.6平方公里北部沿江临水区域进行整治,建成8.8平方公里金山湖优质水面并获评全国5A级景区,形成29平方公里可开发规划建设用地,土地价值大幅提升。

智能化管理也可圈可点,在全国率先建成的城市碳排放核算与管理“云平台”,对占全市工业碳排放80%、全市碳排放60%以上的51家重点能耗企业等实现在线监测,精确掌握每家企业碳排放数据;对全市39个工业行业进行梳理,核算出各行业碳排放量,确定鼓励类、限制类、淘汰类的产业名录;对新上、改扩建项目实施碳评估制度,测算项目的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以及降碳量等指标。

去年8月29日-3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埃斯皮诺萨女士来我市考察时感叹:“镇江正在使低碳发展成为现实”。

“绿色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

低碳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我市长期坚持“生态优先、特色发展”,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已经创成全省唯一的全国工业绿色转型试点城市。

2015年5月,我市被列入全国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从此“绿色化”成为我市工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几年来,我市全力组织重点绿色化改造项目,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努力发展资源综合利用,目前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9.5%。

今年4月,镇江新区新材料产业园以高分通过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项目考核。一个月后,又一喜讯传来:产业园入选全国化工园区30强。“我们园区围绕基础化工、高端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集聚了40多家化工生产企业及一批公共配套企业,大力推行技术创新、节能减排、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促进节能、节水、综合利用等企业内部的小循环。”产业园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朱科举例,江南化工以草甘膦、有机硅为核心,通过对氯资源、磷资源综合循环再利用,每年实现循环经济综合效益2亿元。

而另一家企业——光大环保能源,每年为我市处理生活垃圾61万吨,不仅每年节约填埋土地200亩,而且高温焚烧产生的余热再利用,产生清洁电力1.9亿度,可供给5.7万户居民使用。

绿色工厂领跑全省,则是我市针对绿色转型发展交出另一份答卷。

继去年6家企业入选国家工信部发布的首批绿色制造示范名单,以数量之多一举拿下全省各设区市和全国地级市两个层面的第一,今年初,我市又有1家企业和1家园区位列第二批名单,实现了国家级绿色园区零的突破,同时也标志着我市串联成片的绿色工厂正在向绿色园区延伸。

“绿色工厂”天奈科技是全球最大的碳纳米管生产商,“对我们来说,绿色主要体现在建筑、设备、能源以及排放等方面。”公司总裁郑涛介绍,设备从设计开始就强调节能减排,能源投入方面准备加入“金屋顶“计划,综合排放远优于标准要求,在行业内遥遥领先。

近几年,我市把绿色转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优先事项”,并在结构调整中迈出了“优”和“先”的步伐。去年,我市单位GDP能耗实际下降6.56%,超省下达年度目标2.66个百分点;能源消费总量为1433.15万吨标准煤(初步核算数),以0.13%的增幅支撑了全市7.2%的GDP增速。

国际盛会实践“生态经济化”

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之路,是“低碳镇江”的探索方向。自2016年起,一批批低碳项目落地有声,一项项低碳成果密集发布,一个个低碳试点蹄疾步稳,一次次低碳合作互利共赢。低碳,已然嵌入了城市的肌体,时刻刷新着镇江这座城市的底色。

依托清华大学产学研强大优势,建设以新环保+数字产业+文创教育为核心产业的启迪众创工社,启迪协信镇江低碳智创园1号办公楼进入建设阶段;远大集团与机关事务管理局及部分市区达成能源管理意向协定,已完成市级机关大楼合同能源管理方案……信息、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流动,多维度、多领域低碳成果转化,低碳大会溢出效应尽显无遗。大会搭建了项目对接的绝佳平台,以会招商取得实效。

第二届低碳大会上,市级层面集中签约智能制造、太阳能电池、高效光伏组件等13个低碳产业项目。会后市低碳办与相关单位协同推动,目前9个项目均取得实效:丹徒绿色装配式建筑构件研发与制造基地、启迪协信镇江低碳智创园、中船重工714所军事文化旅游体验馆等项目签约落地。市263环保产业基金已进入筹备程序。镇江中创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有限公司注册成功。远大集团与机关事务管理局及部分各市区达成能源管理意向协定。赛莱默公司与市自来水公司供水管道泄漏监测项目顺利实施。丹阳司徒镇总装机容量201kW光伏扶贫项目建成创收。

各市区项目合作也有声有色。8场各市区层面路演招商共签约51个项目,截至目前,丹阳智能制造产业园区、句容CIGS柔膜太阳能电池、扬中英利集团光伏组件、丹徒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园、京口移动终端智能制造基地等、镇江新区无磷过碳酸钠循环经济项目、高新区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等25个项目已签约落地。

“镇江指数”“镇江模式”……打上镇江印记的低碳重要成果,也相继发布。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连续两次发布了低碳城市发展标准——“镇江指数”,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营运实践“镇江模式”, 北汽集团发布了《北汽新能源汽车发展计划》,阿里云、蚂蚁金服、擎天集团联合发布共建“生态云”。一批国家级试点示范先后确定,国家质检总局在镇江设立全国首家“低碳计量试点”,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在我市设立“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镇江低碳计量技术示范基地 ”。

院所机构、领军企业的深化合作,澎湃着镇江这座城市与生俱来的创新活力,彰显着这座城市呼之欲出的创业潜力。镇江携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等国内外院所机构,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城市发展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持。

ABB、赛莱默、美国通用、阿里巴巴、中建科技、远大集团、中船重工714所等国内外一流企业与镇江建立了联络合作机制,为镇江推动产业发展、实施精准招商带来新的机遇,也在不知不觉间浓厚着这座城市风起云涌的双创氛围。

从试点到示范,一路探索;从绿色抉择到镇江模式,一路创新;从低碳建设到绿水青山,一路收获……有山有水有故事的镇江,已然绿色成景,还将逐步形成“满城繁华满城绿”的生动景象。(全媒体记者 陈志奎 朱婕)

编辑:陈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