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教书育人的精彩绽放在乡村——记江苏“最美教师”、镇江市丹徒区石马中学副校长王华

记者的采访本上记下了江苏“最美教师”、镇江市丹徒区石马中学副校长王华的这样一段话:“记得师范临近毕业的时候,班主任跟我们这样说,别看你们现在差不了多少,但是五年、十年、二十年以后,你们的专业水平、综合素养会因为自身的环境、努力等的不同,而变得大相径庭。我来自农村,毕业后自然就成为一名的乡村教师。在当时的条件下,乡村的环境与城区相比还是有差距的。外部环境的劣势,要求心有不甘的我,只能靠自己的努力来争取专业的发展。”

王华上课现场

今天的王华,早已不是15年前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小年轻,而是集镇江市学科带头人、教育部优秀乡村青年教师、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等多项荣誉于一身的江苏“最美教师”。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又有多少人了解?

工作头三年

站稳课堂,做优秀的新教师

刚刚毕业分配的时候,丹徒区进修学校组织培训50多名新教师,培训结束时要根据一年的表现评选优秀学员。一下子,争做“优秀学员”便成了王华那时的目标。

王华在阅览室做读书摘抄

接下来的一年,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到班主任工作,再到积极争取各种学习机会,总之各项工作都是倾力而为。最终他如愿以偿。

能体现教师站稳课堂的一件事便是初中三年循环教学。对于一个刚刚工作的教师来说,第三年就带毕业班,这是不常有的。

在职业生涯的头3年里,王华是智慧不足勤奋补,别人不干自己多吃苦。凭着这股近乎拼命似的“蛮干”,他送走了自己的第一届毕业生。在工作后的第二年,他便开始了自己日常的教学反思工作——每日千字文。尽管很多时候只是记录下自己最为简单、质朴的想法,但日积月累,三年下来,千字文的稿纸摞起来有半人高。

这是看得到的高度,看不到的高度是专业素养也在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的提升,就好比大浪淘沙一样,思想从文字中慢慢地析了出来。

扎根乡村中学

为农村孩子也能享有优质资源

西谚有云:如果给鸟系上黄金,这只鸟就再也不能在蓝天飞翔。

教师节前夕参加娄书记教师座谈会(前排左四)

15年里,王华有多次机会调进市区的中学,但他都放弃了。他离不开乡村中学,也离不开乡村的孩子。在他看来,调进市区中学,充其量是锦上添花,但留在农村中学,却不亚于雪中送炭。农村的孩子也应该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

王华曾给孩子们讲过这样一种鸟,能成功飞越太平洋,靠的却是一小截树枝。它飞行时把树枝衔在嘴里,累时就把树枝放在水里,站在上面休息。试想一下,如果它带上鸟巢和足够的食物,还能飞得动,飞的远吗?可见,成功不在于条件好坏,而在于对待机会的态度和把握机会的能力。

通过刻苦的钻研与不断探讨摸索,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对待数学问题应当自觉分析,揭示问题的深层结构;对待课堂教学应当以人为本,教应有理,学需思辨。秉持着这样的理念,他在专业的道路上越走越踏实、越走越自信。

近年来,他多次参与“进青送教”、“疆内外教学周”等支教活动,省、市级讲座20余次,开设省、市级公开课十余次,关于解题教学的文章陆续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等杂志上发表,关于课堂教学的研究成果也不断突破,累计发表20余篇文章,其中核心期刊12篇、人大复印资料转载1篇。2017年11月,在盐城举办的江苏省初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评比中,他获一等奖。

一路走来,坎坷中有快乐,艰辛中有收获。面对今后的教学与生活,他已经有了更美好、更切实际的想法,他相信农村的教师不比他人差,农村教育的沃土里也能长出最醒目的那一棵树。

教学有魔力

教育不是说教,而是推心置腹

精神的板寸加上干练的运动服,走路带风,讲话绝不拖泥带水,这是已经从南京大学毕业的卢怡苹脑海中十年前王华老师的样子。她至今不忘王老师对她的影响和教育,远超课本之上。

王华和学生谈心交流

卢怡苹回忆,当年的王华老师刚从学校毕业,初出茅庐,却身兼数学老师与班主任之职,顶着压力,带着他们班。他有句名言,总爱挂在口边:“不抛弃!不放弃!”有时激动的时候喊一喊,眼会红,喉会哑,但是这句话的力量支撑着农村孩子向高等学府坚定地迈步,整个班级一个都不能落下。

“王老师有句话我一直记着,他说‘我们班上每一位同学都是竞争关系没错,但是我们更是朋友关系,今天你帮了我,明天我教你一题,我们的知识就是共享的,整个班级的智慧加起来一定能创造奇迹’,就是靠着这样的精神,同学之间互相提问解答,不过半年,我们的平均分拉高了好几分,更惊人的是,分数拉高不仅仅体现在数学这一科上,这在当年算是个奇迹。”卢怡苹说,“他在当年就是有这样的魔力,有时侃侃自己的生活趣事,有时数数历史的风流人物,无一不类比到班级出现的问题上,没有说教,轻轻松松地让稚嫩的我们笑着了解到生活的解法。”

“我这二十几年中最重要的一节课就是王老师带的班会。有几天,学校统计学生信息,王老师突然问到我最近可有人生日,我们就拿了表格一起来看,他开心坏了,像小孩一般笑呵呵地说:太好了!w同学正好过生日,我们集体给他一个人过生日吧,你帮我一起筹划一下。”卢怡苹说,说起w同学,他的存在感太弱了,家庭关系让他郁郁寡言,同学也不愿意主动接近他。“我们那时农村的孩子,十年才过一次整岁生日,其余都是一碗长寿面打发,更何况跟着奶奶艰苦生活的他……小小的我看着他端着蛋糕,他吃得很慢,仍旧低着头,一小口一小口地送到嘴里咀嚼。从那时我就知道什么是世界上最开心的事。”

王华的同事评价他,乡村教师需要有自我锤炼的勇气;

王华的学生评价他,一番话真的改能变人的一生;

王华的家人评价他,我们家里有个拼命三郎。

这就是王华。(图/文 全媒体记者 陈声秦)

编辑:缪小兵

(作者:陈声秦)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