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聆听风云人物故事 | 沙振镇:山水间刻画城市之美

沙振镇

人物小档案:

沙振镇,高级规划师。从事城市测绘和城市规划技术工作40余年,2014年退休前为市规划局副局长兼党委副书记。改革开放以来,他亲历多轮城市总体规划、乡镇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组织编制工作;1990年代后期主持编制了镇江新区首轮总体规划。先后荣获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先进工作者”(省部级劳动模范)等荣誉。

南山北水之间,几千年来,镇江这座古老的城市都在沿江“生长”,至1949年,镇江主城区仅有8平方公里。镇江城市面貌真正的巨变还是始于改革开放,尤其是城市规划被更多更广更深地的引入城市建设之后。

40年斗转星移,镇江城市框架逐步拉开,拥南山入怀,揽金山湖于袂,城市与山林相伴相依,蓝天与碧水相映生辉。40年城市格局的变迁,沙振镇不仅是见证者,更是规划参与者,他与前辈专家及自己的同事们一道,以大地为纸,在山水之间刻画着镇江的城市之美。



入行,用双脚丈量城市


1971年,沙振镇高中毕业,分配到镇江市采石公司当了一名机械操作工, 1974年底被选调到市城建局规划设计室测量队,从此与规划、测量工作结下不解之缘。

当时镇江不要说规划了,甚至连一套完整的大比例尺地形图都没有,为了编制城市建设规划,必须开展城市地形地貌测绘以填补空白。沙振镇等“新兵”们紧跟老同志,一边做着扛标尺、画标志等辅助性工作,一边刻苦学习、认真请教,在边干边学中很快入了门。

1975年始,长江中下游沿线港口建设拉开帷幕。镇江大港得天独厚的稳定深水岸线资源,得到了交通部专家和领导的青睐,决定在此筹建镇江外贸港万吨级泊位一期工程。为做好港口建设前期准备工作,镇江市抽调技术骨干力量组建规划勘查应急队伍,对大港港区进行控制网测量和地形图测绘,沙振镇被选入其中

圌山、横山、五峰山……可以说每一座山头、每一寸土地,都被测量队员们用双脚丈量过。每天在坎坷中跋涉作业,经纬仪、水准仪、平板仪外加三脚架,数十斤重的仪器设备全靠队员们肩扛背负,辗转步行十多公里,脚上打起血泡也是司空见惯。

布设平面坐标高等级控制点一般都要爬山登顶作业,身边灌木横生,脚下凹凸不平,常常无路可行,要手握镰刀、斧头披荆斩棘,硬生生开出一条小路来,还会冷不丁蹿出蛇蝎毒虫或其他小动物……野外作业要赶时间抓晴天,有时为了节省时间,中午就在野外支灶上锅,有啥吃啥混个肚饱。

1970年代中期,整个大港地区只有供销社开办的一家旅社,还能将就着容纳这支测量队了。一个房间塞五六个、七八个人不等,架子床上下铺睡觉,还要安放行李、资料、手摇计算机。队员们白天风吹日晒,晚上挑灯鏖战,围坐在乒乓球台旁,计算、列表、绘图……经常是通宵达旦。

历经数月奋战,大港港区工程建设大比例尺地形图终于如期绘制完成,沙振镇的业务能力也得到较大提升。不久后,他被选送至南京建筑工程学校城市测量专业学习。成绩优秀的他,毕业后留校成为一名教师。


提升,从测绘到规划的转折


1978年,第三次全国城市建设工作会议召开后,各地城市规划工作全面恢复,镇江市组建了规划设计研究所,振镇被调回镇江,到研究所从事测绘工作

彼时规划界人才青黄不接,省建委在南京开办了全省第一届城市规划人员培训班,选调各地具备相近专业基础的业务人员,集中脱产学习半年。沙振镇成为第一批学员,从测绘专业调整到规划方向,这也成为他人生和事业的一个转折点。

沙振镇作为镇江地区学员队带队人,领着11名学员完成了句容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编制。这是句容历史上第一部城市总体规划的初稿和雏形,也是沙振镇转行规划后取得的第一个工作成果。

此后,他又被两次选送到同济大学进修建筑设计和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专业回来后,利用掌握的专业技能,他又陆续参与编制了谏壁、大港等一系列城镇的总体规划。

1983年初,镇江行政区划进行了重大调整,撤销地区建立“市带县”体制,形成“两区四县”的行政架构。这意味着已初步形成的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又要进行重大修改。从1983年第二季度开始筹划、基础资料调查收集、编制修改方案、社会各界征求意见、数度调整完善形成报审稿,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多次论证、组团赴省政府专题汇报,沙振镇参与了规划团队的全程工作。1985年5月27日,省政府正式批复该规划,镇江市历史上第一部城市总体规划正式开始实施。

尽管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部规划显得较为粗糙,然而,它却已经用较为前瞻的眼光,将镇江这座城市规划为“一城(市区)两镇(大港和高资)”的总体空间结构,城市性质和发展规模都有了明确界定,对城市的各种功能进行了相对合理的布局划分,城市交通体系也作了较为完整的考虑。有了它,镇江将逐步摆脱曾因规划缺失而导致“污水绕金山,黑烟熏焦山,包围北固山,炮轰大南山”的难堪局面。

总体规划颁布施行后,沙振镇和同事们又开始了编制城市分区规划。

19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城市建设开始提速,1985版总体规划逐渐暴露出一些“不合时宜”的短板。1993年,镇江市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应运而生,这一轮规划的最大特点是融入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

进入新千年后,镇江工业化、城市化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交通高速化、科技高新化对城市建设提出了全新要求,于是又催生了第三轮即2002版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这一轮规划的特点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全市域形成完整城镇体系架构。

镇江最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在去年获批,面向2035年的总体规划全面修编已在紧锣密鼓进行中。历经四十载的时空腾挪城市嬗变,沙振镇均有幸经历并参与其间。


坚守,“规划是一种态度”


规划,是对城市未来发展的一种预判。在这种预判过程中,少不了观点的碰撞、利弊的权衡,所有碰撞、权衡的结果,最终将是决策层的整体认知水平和综合统筹能力的集合,进而直接左右甚至决定城市建设的成败。

第二版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时,把名城保护内容列为重中之重。沙振镇他们当时缺乏这方面专业经验,于是邀请国内权威专家对此指导,专家们对因保护不力造成的破坏和损失提出严厉批评。沙振镇他们在规划修编中认真采纳了专家意见, 1993版总体规划突出了山水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如北部滨水区尤其是“三山”风景区和沿江风光带、古运河风光带、南山风景区的规划控制,西津渡、大龙王巷及伯先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控制保护等等。

这些方案一经提出,引起广泛争议。有反对者直接问道:“按照这样规划,沿江多少厂矿企业要关门、搬迁,这要花多少钱?”“这么多老街区你们保护得过来吗?”“这种规划的现实可行性何在?猴年马月才能实施到位?”面对质疑,沙振镇等规划人态度坚决、观点鲜明:“规划着眼长远,严控必须当下。要用前沿理论指导前瞻规划,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对人民负责!”

规划是一种态度”,沙振镇始终将这一态度贯穿于工作。搞规划编制是这样,做规划管理亦如此。“北部滨水区”、“三山风景区”、“南山风景区”、“西津渡历史街区”等规划建设过程中,沙振镇他们坚持原则、积极协调,解决了项目报批、方案报审、厂企搬迁等一系列难题。

40年过去,城市长大、长“高”,更加丰满、更加美丽,而在沙镇振心中,始终不变的是对规划工作的情怀和对这座城市的热爱。



作者:司马珂

编辑:缪小兵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