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乐赏文|金山慈寿塔和慈禧之间究竟有没有联系

今友讯  众所周知,名山多古寺,有寺便有塔。东汉初年佛教开始传入中原,到了东汉末年佛塔便已经开始风行。《后汉书》记载,三国时期的笮融"大起浮屠寺。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又堂阁周回,可容三千许人,作黄金涂像,衣以锦彩。",当时佛塔建筑的宏大与华丽窥见一斑。

金山山巅有座集聚江南秀气于身的宝塔,由于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的影响,不少外地人会把它误认作是关押白娘子的雷峰塔,这座宝塔叫做慈寿塔。民间有传闻,当年金山宝塔建成之时,刚巧赶上了慈禧六十大寿,为取慈禧长寿之意,故名曰慈寿塔。真是无巧不成书,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据说金山宝塔创建于南朝齐梁时期(479年—556年),不就便颓废,当时的宝塔何名,我们不得而知。隋唐五代十国期间,宝塔的更迭变迁也不得而知。

到了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由徐州改知湖州,赴任途中,经过金山时因江中风浪太大,被迫留宿金山两日。并作诗曰:"塔上一铃独自语,明日颠风当断渡······"此时的宝塔叫什么名字依旧不得而知。直到崇宁元年(1102年),宰相曾布因党争被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润州知州。在润州任职期间捐俸建双塔于金山半山顶以超荐其母亲,南北相向,一名荐慈塔,一名荐寿塔。

南宋杨万里《过扬子江》有诗曰:"万里银河泻碧海,一双玉塔表金山。"元朝冯子振《游金玉岩诗》云:"双塔嵯峨耸碧空,烂银盘涌紫金容,江流吴楚三千里,山压蓬瀛第一峰"。明成化八年(1472年),日本画家雪舟等扬游金山曾绘《大唐扬子江心金山龙游禅寺之图》,图上描绘了南北相向的两座宝塔。可见宋代所建的双塔一直存续到了明初,不久又毁。

到了明隆庆三年(1569年),金山的僧人明了在北塔旧址重新建造了一座塔,在双塔名字中各取一字,取名慈寿塔。这便是塔名"慈寿"之始。

晚清时期,大清帝国内忧外患,镇江城是战火连连。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7月21日英军侵犯镇江城,镇江守军殊死一战,副都统海龄以身殉国。恩格斯曾高度赞扬镇江守军:"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英国画家奥伦随军途中,描绘了当时金山的风貌以及英军攻打镇江城西门的场景。

通过奥伦的画笔,我们多少可以领略到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慈寿塔的风采。

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克江宁(南京),随即派军占领镇江。这一年金山也遭遇战火,慈寿塔及文宗阁等建筑难逃厄运。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衰腐的晚清帝国在喘气的间隙开始洋务运动,西学东渐。英国人约翰·汤姆逊恰逢其时来到中国。清同治六年至同治十一年间(18671872年间),约翰·汤姆逊足迹遍布中国南北各地,其中便有镇江金山。

另一位美国人杜德维,清同治四年(1865年)来到中国,曾任中国海关福州和宁波的税务司,并长期在中国任职,是一位老资格的中国通。在他的相册中,有一张拍摄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的金山的照片。

通过约翰·汤姆逊和杜德维拍摄的照片,我们可以清晰的看见,慈寿塔的木质结构早已荡然无存,砖石结构尚且保存完好。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住持隐儒发宏愿要复建金山宝塔,亲自北上向清廷求援。光绪二十年清廷都忙着缮修颐和园给慈禧操办六十寿辰,当时有人提出停止颐和园工程,移作军费时,慈禧大发雷霆"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在这种境况下,不必多说,隐儒得到了答复自然是自行募修。光绪二十年是个值得铭记的日子,不是因为慈禧她老人家过寿,而是这一年甲午海战清廷败给了日本。

隐儒只得四处奔走募资,约五年后,共募银而万九千六百两,并在两江总督刘坤一的资助下,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月,建成了新塔,仍取名慈寿塔。这距慈禧六十寿辰已有6年之久,新塔的命名显然和慈禧大寿没什么必然的关联了。这年8月15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带着光绪帝、皇后等人逃往西安。慈禧俨然成了丧家之犬,江南新建的一座慈寿塔也护佑不了一位年迈老朽的统治者寿与天齐了。(梦寻镇江)

配乐:《千年等一回》|波斯猫王子

本文由市民上传并发布,我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今日镇江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作者:梦寻镇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