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奔波在接送刑释人员的路上

【编者按】为推进特殊人群管控工作,省司法厅开展了从监狱系统选派优秀干警到地方司法行政机关开展“互帮共建”工作。五年来,镇江市已接受来自镇江监狱、高淳监狱、未成年犯管教所、太湖戒毒所、省女子戒毒所共五批42名“互帮共建”挂职民警。他们的到来,为镇江市顺利实施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和后续照管工作提供了力量支撑,传授了监管经验,发挥了桥梁作用。同时,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也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今天起,将陆续刊登“互帮共建”挂职民警平凡工作的点滴故事。

转眼间,我从镇江监狱来到京口区司法局从事“互帮共建”挂职工作已8个多月了,8个多月的工作经历,让我深深理解了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开展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后续照管工作的艰辛和不易,尤其是刑满释放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从起初的些许不理解——为什么要把人力、物力、财力、精力耗费在这些曾经的罪犯身上呢?现在,终于体会到了这项工作的特殊意义。8个多月来,我直接参与了从监狱接回重点刑满释放人员22人,其中的故事令我终生难忘……

(一)

10月23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召开前夕,京口区司法局收到了江苏省江宁监狱刑释人员交接函,我立即联系江宁监狱、司法所和社区相关工作人员。我通过走访得知:即将刑满释放人员胡某,今年41岁,因非法持有毒品罪被判刑2年6个月。从他判刑后,其妻子终日以泪洗面,度日如年……

11月7日清晨,我和同事赴江宁监狱去接胡某。一路上,我不断想象着这次所接送的刑释人员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思考着如何将其平安接回。到达江宁监狱,交接手续办理得还算顺利。回家路上,我与胡某进行了交谈,胡某对被判刑感到很是懊悔。我说了他犯罪给家庭带来的打击,胡某感到很震惊。一路上,我耐心向胡某讲解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的有关规定。到胡某家中,我又与其本人及其家属签订了《安置帮教协议书》,鼓励胡某要在司法所、社区和家人、朋友的支持下,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扬起新生的风帆,勇于做一个对家庭负责任,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胡某深为感触,拉着我的手,表示一定好好悔罪,重新来过……

(二)

9月24日凌晨六点,空气中带着丝丝凉意,在中秋佳节这个万家团圆的日子里,我也奔波在接送刑释人员的路上。

收到联系函,我暗暗吃惊,这是一个多次“进宫”的累犯:金某,2009年6月因盗窃判刑3年,2012年1月因盗窃判刑10个月,2012年10月因盗窃判刑1年6个月,2014年5月因盗窃判刑2年8个月,2017年3月因盗窃判刑7个月。究竟是怎样的原因使金某一直走在犯罪的道路上?通过对金某曾经居住的小区走访了解到:他幼年父亲因病早逝,母亲受此打击后精神出现异常,不能正常抚养教育金某,导致他初中辍学,很早就混迹在社会上,亲戚也断绝了与金某的来往。金某多次犯罪又导致母亲进一步精神崩溃,被亲戚送到了养老院。在养老院,我们见到了金某的母亲,年近六旬的她满头白发,佝偻,瘦弱,神志不是太清晰,半天才明白了我们的来意。当知道我们是为她儿子来的时候,眼睛恢复了一些神采:“我一直惦记着儿子,儿子也没有来看过我,我没有能力照顾儿子,让他在外面学坏了,我太内疚了,这些年兄弟姐妹们一直建议我把老房子卖了来养老,我不同意,坚持要把房子留给儿子,不能让儿子连住的地方都没有……”

在常州监狱的狱政科,办理交接手续的时候,我见到了金某,瘦小,略显沧桑,寡言,整个交接过程中只是按要求签字,按手印,不说话。上了车,离开了常州监狱,金某终于开了口,对我们说的第一句话是:“你们接我到哪里呀?”我将此次接他的目的和有关规定和他进行了交流,交谈中,金某一直没什么反应,直到我们说去养老院看望他母亲时,金某才略显激动,主动问起母亲的近况,得知母亲一直惦记着他,还把家中房门钥匙留着给他,内疚地说道:“这些年一直心中不安,不敢去面对母亲,对与亲戚断绝关系十分伤心,今后我一定活出个样子,给所有人看看!”

(三)

10月2日,为避免国庆节日期间高速的拥堵,天不亮就上了高速。这次接的刑释人员是个涉毒犯。陈某,40出头,曾因盗窃,聚众斗殴,寻衅滋事三次服刑,这次因贩卖毒品、容留他人吸毒判刑9年。父母在其初中时就双双去世,较早就涉足社会,交友不当,沾染不少不良习气,未成年时就因盗窃在未管所服刑。家中仅有一个姐姐,电话中,姐姐告知我们她自己的生活也较为困难,其丈夫目前正因癌症住院治疗,对我们提出要接受他弟弟的事,表示无能无力。虽然陈某的姐姐第一次在电话里拒绝了接受陈某回家,但是从电话里我听出来,姐弟俩自小相依为命,感情基础还是很好的。等了两天,我继续给陈某姐姐打了电话,电话响了许久但还是接通了。电话里,我介绍了自己的职业,耐心的宣讲家庭、亲情对帮教刑满释放人员的重要作用,陈某的姐姐表示和家人再商量商量。此后,我连续多次给陈某的姐姐去电,耐心的沟通,终于使其姐姐同意接受陈某回家。

落实好刑满释放重点人员无缝衔接,通过真诚交流和多方沟通,唤醒他们人性中“善”的一面,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社会的温暖,树立起重新做人的信心,这才是刑满释放人员“必接必送”这项工作的魅力所在。(作者:袁晨)

编辑:贺莺

(作者:袁晨)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