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优资源禀赋 绘浓文化底色 扬中因地制宜打造乡村振兴“特色田”

今日镇江讯  感受长江渔文化之美、品尝特色江鲜风味,日前,以红薯粉丝走红的扬中“红薯村”——三茅街道兴阳村里,迎来了又一批300余人的旅游团队。依托整合区域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以“渔文化”为基调打造长江渔文化旅游风景小镇,今年来,兴阳村举办了捉鱼大赛、村晚等一系列旅游文化活动,全面开启了全域旅游新模式,已累计接待游客60000余人次。

事实上,兴阳村并不是扬中唯一的名村。在这里,省“最美乡村”新治村与特色博物馆“联姻”,将于明年初建成陈履生美术馆、汉文化博物馆、竹器博物馆;新程村300亩葵花海盛开1个多月就“吸粉”近6万人次,并带动周边50余户农民就业……围绕乡村振兴发展这一目标,近年来,扬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业产业,各村也因地制宜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持续促进农民致富农业增收,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资料图

以产业为核心

“农民口袋”鼓起来

整齐划一的蔬菜大棚,波光粼粼的水产鱼塘,一望无垠的金色稻田……秋收时节,经开区福源村1000多亩农田汇聚成一幅秋日丰收图。在这里,村民们通过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种粮大户等发展高效农业,并为合作社打工获得了双份收入。农民“洗脚上岸”,当起“甩手掌柜”,并通过就业创业增收,让昔日的“江边村”完美蜕变,也让村民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发展现代农业,福源村是扬中在农村建设高质量产业体系的一个缩影。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扬中2018年市委“一号文”明确提出,要引导和鼓励农户将土地经营权转化为股权,组建以村集体为经营主体的土地股份合作社,通过自营或委托经营等方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扶持发展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力争到2022年全市示范合作社总数达50家,示范家庭农场总数达65家。

以规划为引领

“农村颜值”靓起来

东区孝文化、好家风教育基地主题突出,西区文化惠民阵地功能先进,北区法治公园特色鲜明,这是新坝镇新治村;打破生产队界线,建成全市首个居民点,坚持“井”字型村域规划33年不走样,这是新坝镇新宁村;编制村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规划设计“鸣凤人家”,挖掘人文历史打造村域旅游,这是油坊镇鸣凤村……

在扬中,各村有各村的规划,各村有各村的特色。

强化规划引领,扬中组织编制了全市乡村振兴战略专项规划,部署一批重大工程、行动计划、实事项目,增强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通过加强美丽宜居村庄规划设计,强化农村居民点风貌整体引导,建设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特点、承载田园功能、体现现代文明的特色田园乡村,彰显“一村一品”,避免千村一面。

以文明为底色

“农村风气”美起来

“敦孝悌,睦宗族;和乡邻,明礼让……”在扬中经开区双跃村村口,伫立着一块刻着“黄氏祖训”的泰山石,时刻提醒着约束居住于此的黄氏子孙,做事先做人,立业先立身。多年来,黄氏祖孙始终谨遵家训并代代相传,尽自己的力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而他们的家风故事也带动了全村民风向善向上,“点爆”了文明双跃的满满正能量。

而在八桥镇永胜村,家家户户门牌上的家规家训格外引人注目,“勤恳做事 老实做人”“诚实守信 开明勤俭”等朴实的话语,表达的是村民们朴素的为人处世道理。对此,村党委书记李卫东表示,这将有效提醒村民时刻以此规范自己的言行,从而形成良好民风。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灵魂。围绕提升农村文明水平,扬中深化乡风道德建设,充分运用道德讲堂、乡风明德文化墙、农村道德文化园、文化广场、文化礼堂等阵地和载体,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群众生产生活。(镇江日报特约记者  孙薇)

编辑:陈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