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发现民国镇江银行宣传单 将当年市重要单位和电话“一网打尽”

我市发现民国镇江银行宣传单

将当年市重要单位和电话“一网打尽”

今日镇江讯  昨天,一张民国镇江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大型宣传单现身我市,上面记录的信息量颇为丰富,成为揭示当年民国时期镇江众多行业和存续状况的一纸凭证。

宣传单页对开大小,属于特大号


收藏这张宣传单的是《京江晚报》的一位老读者戴铭。今年77岁的老戴,十多年前在老城区银山门古玩内租下一间小店,每天零售《京江晚报》,还出售旧书和旧货,虽然小生意一直不温不火,但也一直坚持到了现在。最近几年,经常有一些老旧的纸品被他发现,因为以前就有对地方文史的偏爱,老人也开始动笔在晚报上发表一些文章,慢慢地开始研究起这些从他手中流转的老纸品。

银山门古玩城的戴铭,现在没事也喜欢研究老纸品


这张宣传单页尺寸较大,记者用卷尺量了一下,长为76厘米,宽为53厘米,与对开年画的大小相当,可以称的上是一张特大号的宣传单。但是宣传单的左下角和左上方都有大片的缺损,因此是一张残损的宣传单。上面印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采取的是红蓝双色印刷,既醒目又大方,抬头是四行红色印刷体,从上至下分别是:“镇江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行址省府路,电话五十号”,“本行宗旨,服务社会,辅助工商实业,振兴国外贸易”。很明显,这是一张当年由镇江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印制的宣传单。

已经有大片残损的宣传单,尺寸为对开大小


再看宣传单的内容,在一个红色花纹方框里,竖行排印了大量的文字和号码,红色花纹方框的右上角是起首,有一排蓝印老宋体大字,“交通部镇江电话局各用户名称电话分类表”,原来这张宣传单上印制的是当年镇江市的重要电话用户和号码。记者从右上方依次往下看,处在最前面的是政府机关和一些公共服务单位,其大类分别有:机关、公安、驻军、海关、税所、电报、邮政、铁路、轮船、汽车、学校、医院、医生、药房、药号、银行、钱庄、银楼。

电话分类表从左首最上端开始,起步就是”机关“大类


再往下则是一些与老百姓关联的民生部门,大类依次有:绸缎、布号、洋货、广货、煤铁、煤油、洋商、保险、报关行、转运、救火会、律师、工厂、粮食行、米厂、面粉、盐栈、酱园、油号、糖栈、猪行、木行、夏布行、丝行、铜锡号、杂货号、染坊、纸号、衣庄、颜料、五金电料、钟表、茶叶、茶食、参号、书局、印刷、报社、公园、体育场、影戏院、照相馆、旅社、公馆住宅……而宣传单页上红框外的右下角则是印刷单位,有一排小红字,上写“镇江江南印书馆代印”。

记者数了一下,这张宣传单上已经有63个大类,如果再算上缺损的部分,大类的总量应该接近70个,而每一行登记的单位数约为75家。按照由上至下八行来估算,那么总共约有600家单位。现在因为缺损,所以只剩下大概500家单位,他们基本涵盖了当年镇江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电话号码位数只有两种,一种两位数,一种三位数。


银行由镇江人陈光甫创办,民国风云人物


镇江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看名字就是一家私人银行,在自己花钱印制的宣传单页上,不说企业的特色和优势,而是将纯粹公用事业的全市电话号码印上去,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戴铭有点想不通,于是找来资料进行研究。

镇江人陈光甫


找来资料后,发现所有内容都指向一位镇江人——陈光甫(1881年-1976年),中国银行家、中国近代旅游业创始人,其创造了中国金融史上的多个“第一”,在二十世纪前半叶的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最优秀的银行家”、“中国的摩根”。

来看看他“一路开挂”的超强履历:陈光甫在镇江读私塾数年后,去一家报关行当学徒,刻苦学习英文,后考入汉口邮政局。22岁随中国代表团参加美国国际博览会,会后留学美国,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商学院,1909年毕业后即回国。办南洋劝业会初露才华,被江苏巡抚程德全任为江苏银行总经理。由于自己的改革主张不能实现,毅然辞职。1911年辛亥革命后,任江苏省银行监督。1914年转任中国银行顾问。翌年6月创办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资本从最初10万元发展到后来的500万元,分支遍布全国。由此登上上海银行公会会长宝座,成为上海金融界领袖。1923年8月,陈光甫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设立“旅行部”,1927年该“旅行部”独立挂牌注册,并易名为“中国旅行社”,成为中国近代旅游企业化的标志。

镇江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三个办事机构


果然,老戴在这张宣传单上发现了证据:在这张单页“银行”大类的最后,分别是镇江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三个电话:城内上海银行(五0)、城外上海银行(六一八)、中国旅行社招待处(三六三),整张纸也只有这三个单位和号码是红色加大字号印刷的。也就是说,这家银行在城内、城外都有分部,而且还将旅行社的生意也一起捆绑了起来。

陈光甫与美财长、驻美大使胡适的合影


作为民国时中国的大银行家,陈光甫的人脉极广。老戴粗略查了一下,便发现陈光甫与中国近现代政治家们有诸多交集:早年,孙中山曾劝其加入兴中会,但陈光甫却坚持走实业救国之路;陈痛感北洋军阀腐败,但仍选择支持蒋介石,积极为之筹措军饷;遇到关系国家民族利益的大事,陈光甫仍以大局为重。1935年国民党推行币制改革,恰逢国际市场白银价格猛跌,他赴美与美财长摩根韬谈判,签订“中美白银协定”,稳定了国内金融。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急需贷款购买军火,他再度赴美与摩根韬谈成2500万美元的“桐油借款”,解了燃眉之急;解放前夕,中共方面也期待他去北平,不断释放善意,毛泽东托人送给他《毛选》一套,陈回赠以清人书法册页……


这家银行特立独行,打出公益文化牌


还有一个问题,这张宣传单是何时印刷的呢?

老戴找遍这张单页,始终没有发现时间的任何信息。于是只能借助于宣传单上其它的线索。宣传单上的银行地址位于省府路,省府路就是如今的市政路,也就是现在的大市口苏宁大厦的周边一带。1929年国民党江苏省政府迁此,才开始称省府路,所以这张单页应是在1929年之后印刷的。

1931年兴建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行大楼


于是,老戴又找来一些银行方面的资料,希望从这家银行的历史来寻找更确切的纪年。据记载,镇江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成立于1923年8月,至1927年由于业务不振曾一度停业,当时的地址在东坞街;1929年省政府迁镇江后经济回暖,该行于1930年复业,地址在城外二马路,1932年该行在中山路增设城内办事处,这段时间业务得到一定发展,并一直持续到了1937年镇江沦陷前。结合宣传单上印有城内城外两家银行办事处的事实,以及中山路紧邻省府路的情况,老戴认为这张宣传单应是在1932年至1937年之间印制的。

作为佐证,老戴还特别留意了这张宣传单上的“驻军”大类,下面分别有“镇江要塞司令部、要塞司令部象山炮台、江苏省保安处、江苏省保安第三团、保安处驻省府办事处”5个单位,因此更肯定了自己的判断。

驻军也是一个时间段判定的依据


“1885年,12岁的陈光甫就开始在汉口报关行当学徒,后来18岁的陈光甫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汉口海关邮政局。”对陈光甫早年的这两段工作经历,老戴有着自己的解读。

老戴在宣传单上查到了“报关行”的大类,他认为像这样“小众”的行业,一般很少会在号码簿上出现,而陈光甫如此重视这一小行当,可见其没有忘本,始终记得自己小时候走过的路。老戴表示,陈光甫后一段邮政局的工作经历,可以认为直接催生出了现在的这样一张银行公益宣传单。

老戴表示,现在回过头来再看看这张宣传单抬头上的办行宗旨,放在第一位的就是“服务社会”,可见其所言不虚。但实事求是来说,这样一种公益主张,即使放在当前的社会,也是需要一点情怀做依托的,更何况是在民国年间。而公益广告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初的美国,如果按照这个时间点来推算,这张宣传单基本上是与美国的公益广告同步的,甚至还超前几年;解放后,镇江直到1984年才开始印制公开发售的电话号簿,民国镇江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这一创举,比之提前了大约半个世纪,陈光甫的胸襟和魄力可见一斑。


宣传单信息量大,可资地方文史补充


老戴表示,他也经手过一些民国时期的普通宣传单,大小都有,一般都采取类似于牛皮纸性质的粗纸,因为更牢固,经久耐用。而这张银行宣传单页的用纸比较特殊,相对来说精细了许多,纸张较薄,纸面光滑,所以再小的字号也能印得清清楚楚。因此他认为这种精细单薄的宣传单,并不适合于贴到街头粗糙的墙面,因为保存不了几天,而是更适合贴到政府机关、公共场所等这些地方,甚至有可能是被压到公职人员的玻璃台板下,因为当年的银行可能与民众的关系并不算太紧密,相反与政府部门或重要单位打交道会多一点。

确实如此,今年89岁的市民张恒春,解放前曾在宝塔路的一家制牙刷的作坊里干活,在他的印象里,电话只有新马路上的邮政局才有。那里可以打电话、发电报,在外面根本看不到这种时髦的玩意,而他所在牙刷作坊也根本装不起,他们离普通市民的生活太遥远。

记者仔细研究了这张单页发现,认为上面刊载的电话号码可能只限于一些重要单位,因为有些大类下面单位的数量极少,如“衣庄”大类下面只登记了“瑞泰衣庄”一家,“盐栈”大类下也只有“丹徒浙盐栈”一家,是择其重要则登之,应该还有不少没登记的单位。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因为当年装电话费用高昂,电话还是一个极为奢侈的工具,所以也有可能其它的单位没装电话,所以才未录入。

恒顺醋厂的前身原来藏在这里


但是,这样的情况从另一面来看,就是“重要的单位一定会在这张纸上出现”。果然,记者在“酱园”的大类下找到了“恒顺糟坊”,电话是“三八二”,而这正是恒顺酱醋厂的民国年间的一个称谓;也在“工厂”大类下找到了“大照电灯厂、荧昌火柴厂”等这些重量级地方企业。

这就是民国镇江的工业


同时,记者也发现了一些在今年看来十分有趣的现象,比如“医生”大类紧跟于“医院”大类之后,排在“药房”、“药号”大类之前,也就是说,在当年一位著名医生的影响力是与一所医院相当的,这在现在简直不可想像。还有如最后一类的“公馆住宅”大类,类似于现在的家庭私人电话,在“李公馆”、“于公馆”、“马公馆”中还有“何厅长公馆”、“吴特派员公馆”这样的表述,读来十分有趣。

对这张特殊的宣传单,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会员王礼刚也认为十分难得。他比较关注文化类项目,因此查找了“报社”大类下的单位,分别有“自强报馆、新江苏报馆、新闻报分馆、苏报社、三山报馆、镇江新报馆、江苏晚报馆、江声报馆”8家单位,见多识广的他表示有的单位也是第一次听说,“这张宣传单的信息量很大,民国时期私人企业做纯公益宣传十分罕见,是民国镇江籍大银行家陈光甫留在家乡故土的一个爪痕,虽然残缺了也十分难得,可以作为地方文史的印证和补充,应该说这就是一部极简版的民国镇江百科全书。”



全媒体记者:竺捷 图/文

编辑:何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