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 引进来

□ 许洪声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在中国大地风起云涌。1983年到1985年,镇江在全省创下了改革开放后建立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两个第一”的历史记录:第一个“走出去”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深圳香江酒楼;第一个“引进来”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镇江京侨饭店 。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笔者也激动难耐,走访了当年领导和组建这两个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老同志,他们是马德泾(曾任市商业局局长)和汪冬生(曾任市饮食服务总公司总经理) 。两位老同志虽然年近九旬, 但身体硬朗,谈锋甚健。他们满怀激情地向笔者讲述了当年这两个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诞生经历,以及其中很多感人的故事。

镇江市改革开放的“双第一”,两个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诞生,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时任镇江市进出口委副主任的黄锦爵同志有一位老战友,是深圳特区发展公司的负责人。他从老战友处了解到,特区初建十分需要发展饮食服务行业。他立即向镇江市商业局提供这一重要信息,并建议镇江市饮食服务总公司,可以利用镇江餐饮烹饪技艺的特色优势,“走出去”到深圳,“内联外引”搞合作。当时镇江市商业局也正在思考改革开放的计策,可谓“一拍即合”,立即行动。

经过多方努力,协商谈判,制订出“内联外引”中外合作经营的方案。由中方的深圳特区发展总公司和镇江市饮食服务总公司,与外方的香港佳通公司,建立中外合作经营深圳特区香江酒楼有限公司。这一方案,充分聚合和发挥了镇江餐饮烹调技艺的优势,深圳繁华市口的优势,以及香港经营管理经验的优势,协议的条款也体现了现代股份公司的原则,在当时是开先河的。香江酒楼1983年5月10日正式签约,10月1日开业。这是镇江第一个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也是江苏省第一家中外合资的大饭店,面积2000平方米,坐落在深圳最繁华的罗湖地区。其经营规模,特别是菜肴风味特色都堪称一流,深受深圳市民及外埠客商的欢迎,名扬深港。

祖国改革开放,海外侨胞也欢欣鼓舞。镇江市侨办和侨联向镇江藉旅日华侨许朝坤宣传介绍了家乡的发展情况,许朝坤是日本大阪华侨江苏同乡会会长,身在海外,心系祖国,怀念家乡。他积极响应,还邀约了多位同乡老华侨共同参加。时任市侨办主任陈畅达向市商业局和市饮食服务总公司反馈这一消息。当时市商业局和市饮食服务总公司也想在香江酒楼成功开设的基础上,再创新路。市侨办和侨联抛来“绣球”也可谓“正中下怀”。他们决定用最好的市口、最高的楼房和外方合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关心下,市侨办、侨联 “穿针引线”当“红娘”。经过协商谈判,中方以新建大楼和餐饮技术入股,外商提供进口设备和资金,共同建立京侨饭店股份公司。

京侨饭店1985年1月16日开业,是镇江市第一家“引进来”模式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在全省商业系统餐饮行业中也是首创,是当时社会关注的一件大喜事,大新闻。京侨饭店位于当时的商业中心大西路,是一座高七层、面积3100平方米的大楼,被称为镇江城第一楼。七层楼那时在城中称得上是“鹤立鸡群”,还用上了镇江第一套进口的电梯。还有屋顶花园,设茶座,被市民称为“七重天”。在那里,白天可以北望大江,南观群山,俯瞰全城。夏夜登楼,可以在晚风中茗茶听乐,赏月消暑。京侨饭店兼营旅游,拥有一支由多辆高档进口汽车组成的车队,在当时镇江也是 “首屈一指”。京侨饭店吃、住、行、买、玩“一条龙”的经营服务新模式,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这两个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为镇江市的改革开放、扩大对外交流,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年顾秀莲在深圳考察时就对香江酒楼进行了高度评价。当时也有企业、部门、单位和人员,通过京侨饭店和香江酒楼“走出去”,到境外和国外,调查研究, 广交朋友, 广开商路。马德泾和汪冬生二位老同志感慨地说,没有思想解放,就没有改革开放这40年的巨变。深圳香江酒楼和镇江京侨饭店这两个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诞生,起到了“一花引来百花开”的历史作用,也证明思想解放和创新工作的无比重要性。(编辑 花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