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信任的“农机医生” ——访2018年度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缪士贵

◎周迎

他是一位普通的农民,30多年来勤勤恳恳,用敏锐的眼光、丰富的经验,为乡邻排除了无数的“故障”,保障了农机的正常运转。在乡村的农机“海洋”里摸索多年,他凭借着高超的农机修理技术,一举在全国近10万名选手中脱颖而出,成功获得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农机修理工项目一等奖、个人第三名。他就是“农机大师”缪士贵。

1970年,缪士贵出生在扬中经济开发区兴城村。由于家境一般,初中毕业后,他找了家农机修理厂当学徒。仿佛是命中注定的“缘分”,初次接触到机械的缪士贵显出了浓厚的兴趣,凭着一腔热情和些许天分,一年多后,缪士贵就凭着刻苦钻研学到的农机维修技能“自立门户”。

1998年,缪士贵的姐姐承包了扬中兴隆农机门市部,并买了收割机。“当时全市没有几台这样的机器,每次机器一坏,就要请外地公司的人来修,费钱费时。”缪士贵说,为了摆脱“受制于人”的窘境,姐姐决定送他去无锡洋马公司学习机械维修,为获得机械维修的“自主权”铺路。

凭借扎实的“底子”,缪士贵很快“学成归来”。在这期间,各种农机具以从未有过的更新速度进入种粮户的“视野”,可以说是一年一个样。但在这场“技术革新”的浪潮里,缪士贵却“如鱼得水”,用自己爱研究的习惯和敢于创新的胆量,一次次将新农机的维修方法“破解”。

“每一台新农机都是一个新挑战。”缪士贵说,每次有到农机厂家学习培训的机会,他从不会落下,还自费订阅了好几份农业科技、农机维修方面的刊物,一有空就静心钻研,“活到老学到老,紧跟农机发展的最新技术,才能不被淘汰”。

正是有着这样的精神,缪士贵的技术越来越好。周边地区农机坏了也会来找他修,无论哪种机器,只要有问题,找到缪士贵,也就找到了解决办法。附近的农机修理工们常常打趣道:“他就是我们这行的专家,我们的师傅,他要说不会修,我们这片儿肯定是没人会修了”。

凭借着“过硬”的技术,2013年,缪士贵就在全市农机修理工职业技能竞赛中首次夺冠,并代表镇江市参加第四届江苏省农机职业技能竞赛获得团体优胜奖。在2016年举行的第三届江苏省技能状元大赛农机修理工镇江选拔赛上,他过关斩将夺得第二名,并代表镇江与其他两名队友一起出征省技能状元大赛。2017年,在首届“江苏技能大奖”评选,他再次成功获评“江苏工匠”。

除了是一个“农机大师”,缪士贵还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自家种了100多亩地,全靠他一个人,这其中的关键就是“机械化”。

说起在机修之外还“务农”的话题,就要从2005年插秧机进入扬中农民的视野开始说起。那时,插秧机的发展十分迅速,没用两年的时间就从步进式发展到了自走式。插秧速度是越来越快,但插秧效果不好的问题一直受到农户的诟病。

几经摸索后,缪士贵发现秧苗长得不好,并不是栽插的问题,而是育秧技术不过关。面对老百姓将责任归咎于农机的“指责”,这让对农机有着很深感情的缪士贵开始了为插秧机“洗白”的道路。

“你说不是插秧机的问题,怎么让别人相信呢?”缪士贵开始帮助农户育秧,但育秧多了怎么办,也不能浪费,经过几番思索后,他迈出了种粮大户这一“新身份”的第一步。

从最初的十几亩到几十亩再到如今的上百亩,缪士贵的种植范围在10多年间延伸到邻组、邻村。但随着规模的扩大,劳力不足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为了解决劳动力不足的困境,缪士贵把脑筋动到了自己熟悉的农机上。“修了这么多农机,我知道种田上规模,还得机械化。”缪士贵如数家珍地说道,10多年来,家里光是农用机具就买了有30来台,如今种这100多亩地,除了拔草需要请工帮忙,平时他一个人就能应付过来。

“购买农机可以享受优惠补贴,最近我准备再买一台无人机,洒农药的话,十几分钟就能搞定十亩。”缪士贵说,现在的他,已不是传统的“老农民”,更像是新时代下的一个用着机械化的“新农民”。

(作者单位:镇江日报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