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

◎戴坚  胥畅

新旧动能转换就是要逐步减少旧动能、增加新动能,甚至用新动能替换旧动能。同时,旧动能还要发挥一定作用,在应用层面上更多发挥新动能的作用,提高新动能在整个动力结构体系中的比重,多地依靠新动能来实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工业经济中新旧动能转换的主要表现:

从供给侧看,经济增长动能由要素规模和投资驱动转换为要素质量和创新驱动。一是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大幅增加,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二是“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

从需求角度看,经济增长动能由单一的投资驱动转换为消费和出口与投资联合驱动。一是消费品制造业前景看好。“互联网+”重塑产业链,催生新的消费需求;二是工业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企业将大规模高水平地走出去寻求国际产能合作。

从产业角度看,经济增长动能由传统的高耗能行业支撑转换为由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支撑。一是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本身具有高增长性。二是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对工业经济的支撑带动能力更强。

镇江工业经济动能转换的历史轨迹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历程,工业动能转换大体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稳定增长阶段(1979-1991年)。1978年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从1979年起,全省全面进入“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的三年调整时期,以企业改革为先导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开。借助上海经济技术的辐射和扩散,借着农村体制改革的机遇,所谓的“旧苏南模式”下乡镇企业在镇江快速发展,其本质是通过公社集体经济的积累,有足够资金后一步到位地把工业引进农村。这一时期,全市工业经济生产增长速度较为平稳,年均增长15.1%,最高年份(1985年)增长32.4%。广大工业企业通过扩大经营自主权和全面整顿,素质有所提高,活力有所增强,为此后的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创造了条件。

(二)加速发展阶段(1992-1997年)。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的讲话后,全市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选择经济发展外生式道路,即采取产业和项目引进型发展模式,通过建立工业园区,以强势政府和有效政府为基础,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土地换资金,以空间求发展,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之势,形成了乡镇集体经济、当地国有经济和外资经济三分天下的格局。这一时期,全市工业经济生产增长飞速发展,年均增长26.6%,最高年份(1993年)增长50.2%。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步伐加快。全市全面启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对工业结构进行全局性、战略性调整,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明显上升,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规模经济优势得到加强,这一阶段全市工业总产值由1992年的221.3亿元增至1997年的745.28亿元,工业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50.5%。

(三)跨越发展阶段(1998年-2010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我市在发挥化工、建材、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动力。1998-2010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4.4%。2010年,在国家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政策措施作用下,全市工业经济先抑后扬企稳回升,工业增加值增速由上年的15.3%回升至16.1%。全市上下大力推进“千百亿”工程,全市“五大产业”产值占比达83.6%,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装备制造业产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9.6%和42.5%,占比比2005年分别提高10.3和16.7个百分点。

(四)改革攻坚阶段(2011年—至今)。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国内外形势深刻复杂变化,镇江坚定不移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在工业经济发展中持续加力主打先进制造业,产业定位注重特色高端,围绕构建与高水平全面小康相适应的先进制造业体系,重点打造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两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三大新兴产业,传承发展眼镜、香醋等历史经典产业。把存量升级与增量优化两手齐抓,坚决有力化解过剩产能,培育更多创新型增长点。2017年,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增长快于全部工业增速0.2个百分点,制造业税收占全部税收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比重47.3%,其中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销售比重达30.8%;制造业增加值率22.6%,比2011年提高3.2个百分点。产业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加快,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指数92.2%。同时,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技改投资占全市技改投资的比重达52.9%,创成全省唯一的国家消费品“三品”战略示范城市。

全面理解镇江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原因

(一)工业经济资源禀赋优势的改变。上世纪90年代之前,全市工业经济基本以乡镇工业为主,乡镇工业经济占工业经济的比重一度达到60%,但乡镇工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仅有全部工业的75%。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资本的不断积累,资本要素对全市工业经济的增长贡献越来越大,表现在重工业的加速发展和资本形成总额对GDP贡献度越来越大等方面,1992-2017年间,全市工业经济中重工业比重由41.3%提高至83%,工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由35.3%提高至2017年的55.4%,资本占GDP比重由45.5%提升至55.5%。新旧动能转换关键原因是资源要素禀赋的悄然改变,镇江工业经济若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正视这些变化,并积极顺应这些变化,及时调整经济增长的动能结构,保持经济增长效率稳定提高。

(二)工业经济需求结构和水平的改变。全市工业经济进入发展新常态,表征特点是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转变为中高速,深层次问题是现有的供给结构和水平不能充分满足需求结构和水平的变化要求。从宏观上看,投入产出效率在下滑。一是资本的边际收益持续递减,全市2011年工业投资系数为0.78,2017年投资系数为0.43,投资收益呈现大幅降低的趋势。二是工业产品的供大于求的状况,2017年全市工业产能利用率接近75%的临界点,36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19个行业存在产能过剩情况。三是工业质量效益还有待大幅提升。2017年全市工业劳动生产率为33.72万元/人,低于苏南平均1.3万元/人;规模工业增加值率为22.6%,低于苏南平均水平且在近3年内呈整体下行趋势。投入产出的较低效率根源在于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增长模式粗放、发展动力不足、投资效率低下等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调结构补短板、转型升级任重道远。从微观上看,企业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全市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为13.0%,低于全省、苏南0.6、0.9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6.9%,低于全省、苏南平均0.2、0.7个百分点;且在近3年内呈整体下行趋势。企业盈利能力较弱根源在于大部分工业企业处于价值分配链条的附属地位。产品结构存在着结构性短缺,一般产品、中低档产品、初级产品多,优质产品、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少,供需仍不能有效匹配。

(三)工业经济要素供给动能约束的改变。从产业结构上看,镇江重工业占比全省最高,重工业中接近一半的企业属于依赖高投入和高能耗的六大高耗能行业,2017年全市六大高耗能行业占全部规模工业的比重为33.0%,占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对于全市规模工业的增长贡献率则由2011年的35.3%下降到28.8%。从资源消耗角度看,尽管全市的单位GDP能耗有所下降,但依然为高收入国家的1.8倍,中等收入国家的1.1倍,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整体依然处于较高的水平,“高消耗”发展模式难持续。

镇江工业新旧动能转换的现状与成效

(一)新技术活力增强。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分别增长13.0%、11.2%,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分别高2.5和0.7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9.8%和49.3%,比重同比提高1.3和0.2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5和4.3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1.5%,高于制造业投资增速6.2个百分点。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授权数(工业)由2011年的4.4件提高到9.8件。规模以上工业R&D经费投入比2011年增长83.6%,年均增长12.8%,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由2011年的0.65%提高到1.23%;每百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研发机构数由2011年的33.6个提高到47.8个。

(二)新产业支撑有力。大力推进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符合转型升级方向的新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2017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41.2亿元,同比增长12.3%,占全市比重44.6%,其中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两大主导产业占全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量30.8%。新增省高端装备研制赶超项目1个,总量并列全省第4位;新增省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项目11个,累计达到63个;新增省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示范应用项目9个。

(三)新模式蓬勃发展。一是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分类别、分步骤推动离散型、流程型等智能造新模式示范应用,产业链智能升级做法被列入全国区域智能制造十大路径之一。恒顺集团创成工信部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大全集团入选工部智能制造新模式专项,成为国家实现了镇江国家级智能制造项目零的突破。二是业态模式融合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加速融合,艾科半导体成为第一个国家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汤辰机械等3家企业入围省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三是数字经济加快布局。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一带一谷”建设。与互联网相关的服务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1.3%。

(四)传统动能改造提升。全面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作,全市冶金、建材、化工、轻工、纺织、机械、电力等七大传统行业质量效益明显提高,传统动能焕发生机活力。全市传统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73.3亿元,同比增长7.8%。完成传统产业技改投资436.5亿元,增长32.1%,占全市工业技改总量的52.9%。香醋、眼镜、木业等产业高端供给能力明显提升,创成全省唯一的国家消费品“三品”战略示范城市。

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路径选择

(一)强化融合发展,加快形塑新旧动能转换的现代产业支撑体系。一是在存量优化上,打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主战场”。二是在增量扩容上,开辟新经济培植生长“新战场”。

(二)深化创新驱动,全力打造新旧动能转换的源动力系统。以创新驱动为抓手,积极推进国家信息经济示范区建设,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和大数据战略,培育发展信息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三)优化内外拉力,加速培育新旧动能转换的需求新体系。一方面多措并举提升投资质效,释放经济运行动能活力。另一方面多管齐下激发消费新需求,挖掘新旧动能转换内需拉力。

(作者单位:市统计局)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