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志》过年习俗浅说      

□ 陈 静

我经常阅读《镇江市志·传统节日习俗》,既欣赏乡土风情,也从中复苏童趣,今就市志中的过年习俗,移录片段,浅说片言。

吃腊八粥

市志:“腊八,传说是释迦牟尼成道日,寺院有供腊八粥之俗,金山寺的大锅煮腊八粥,用以煮粥的干果种类多,且都是上品。镇江人食腊八粥有粗、细之分:粗腊八是以青菜、芋头、山芋、豆腐、胡萝卜、黄豆等做成的咸粥;细腊八是以红枣、栗子、莲子等做成的甜粥。”

“腊八”,即民间传统的腊八节,时在农历十二月初八,人们在这一天以吃上一顿鲜咸开胃或香甜可口的腊八粥为乐事。腊八节熬腊八粥、吃腊八粥,源于佛教,南宋陆游《十二月步至西村》诗句“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后传入民间,成为一种习俗,元代《至顺镇江志·岁时》“腊八日,作粥,谓‘腊八粥’。”镇江民谚“吃了腊八粥,掸尘又送灶。”因此,岁末吃腊八粥,可谓过年习俗的序曲。

掸尘·送灶

市志:“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送灶,供灶糖,剪纸马,送灶老爷‘上天言好事’。送灶前要进行掸尘,干干净净过新年。”

“掸尘”系年终打扫卫生的过年习俗,镇江各家各户一般以腊月二十二日为“掸尘日”,将室内外清扫干净,以迎新年,俗说“有钱没钱,干干净净过年。”此俗最初文字记载,见于南宋吴自牧《梁梦录》“十二月末,士庶家不论大小人家,具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

“送灶”,近代镇江诗人吴眉孙先生《沁园春·送灶》,其中有几句词语颇有趣味“跪陈片言,神听取,乞平分吉利,长保平安。”既写出民间百姓的祈求,也指出灶神应有的表态。“送灶”的过年习俗,折射了一个时期的社会风气和文化心理,从而成为昔日的年味之一。

张贴春联

市志:“除夕,家家户户在大门、二门、房门等处张贴春联。”

“张贴春联”,镇江各家各户在年除夕这天蔚然成风,有家用和行业春联,均为吉利喜庆词语,以增添过年的欢乐气氛。谈起昔日行业春联,有的既具有行业特色,并且文辞优美。例如,镇江学人赵曾望先生为位于西门大街(今大西路)庆乐戏院撰写的春联“歌吹继南朝,试听响遏行云,问玉树当年,盈耳何如新乐府;江山凌北固,莫羡神仙游明月,看银花不夜,置身已入广寒宫。”词语中“游明月”“广寒宫”,指戏曲《唐明皇游月宫》。

春联古称“桃符”,元代《至顺镇江志·岁时》“写桃符,或写春词,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该书中还有“绘门神”即年画的记载,说明镇江张贴春联与年画的过年习俗,古韵悠长。

除夕风情

市志:“除夕,俗称三十晚上。家家吃年夜饭,席间酒菜丰盛,菜肴有安豆头(豌豆苗),寓‘来年平安’之意;炒通心菜(水芹菜),寓‘一帆风顺路路通’之意;红烧鱼不动箸,寓‘年年有余’之意。饭后,长辈赠晚辈‘压岁钱’。是夜有通宵守岁之举。”

“吃年夜饭”,老镇江俗称“吃守岁酒”,必备的菜肴还有青菜,寓意“万年青”;黄豆芽,寓意“玉如意”;红烧鱼应是鲢鱼,寓意“连年有余”。

“压岁钱”,吃过年夜饭,父母给伢儿的压岁钱必须双数;还用红纸包裹吉祥的食品给伢儿,多数是云片糕,寓意“步步高升”;柿饼,寓意“事事如意”;橘子,寓意“处处走局”;红枣,寓意“早早学好”;俗称“压岁糕果,来年幸福。”

“通宵守岁”系除夕的俗趣之一,北宋苏东坡《守岁》诗句“儿童强不睡,相守夜讙哗。”写得有形有态有动作,那些天真的儿童,明明瞌睡来了,也要强打精神逗打欢笑,坚持守岁。元代《至顺镇江志·岁时》“岁除,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说明系镇江古老的过年习俗。

元旦口彩

市志:“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的第一天,家家开门放鞭炮和爆竹(俗称高升),寓新年高升吉利。早餐吃红枣茶并煮汤圆,取;‘早发’‘元通’之意。忌动刀剪、扫帚,忌打骂小孩,忌发生碎破之事,以求新年吉利,互相拜年。”

正月初一系农历一年之首日,古今亦称“元旦”,俗称“大年初一”,清代孔尚任《元旦》诗句“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鼓角梅花”曲名,演奏以迎新年。

“新年吉利”,略举三例:老镇江大年初一,在堂屋条桌上要放置花瓶插的腊梅花,因腊梅花朵五瓣,吉利话叫“梅开五福”,即福禄寿喜财。在房门旁边挂一扎芝麻梗,吉利话叫“芝麻开花节节高”。如不慎打碎一点餐具,碎谐音“岁”,吉利话叫“岁岁平安”。

“互相拜年”,亦称“贺年”,均说吉利话。例如,邻里互相拜年,有姓“史”的、姓“白”的,要说吉利话的谐音,史谐音“喜”,称呼“喜大爷”;白谐音“福”,称呼“福大妈”。元代《至顺镇江志·岁时》“正月一日,士庶自早互相庆贺。”系古城镇江民间礼尚往来的过年习俗。

新年娱乐

市志:“新春期间有跳财神、送麒麟、骑驴上金山俗称‘拾金子’、喜爱看戏听书、粗锣鼓以锣鼓铙钹敲击成文。”

“粗锣鼓”,这一新年娱乐,由来已久,请看1883年(清代光绪九年)正月二十六日《申报》“少年子弟每值新年,往往五六成群,手持锣鼓轻打重敲,逾街越巷,他处都有,然技不如京口也。”足见镇江民间敲击“粗锣鼓”的过年习俗,素有盛名。

“喜爱看戏”,人们在过年中尤其喜爱看京剧《龙凤呈祥》,即“甘露寺刘备招亲”,不仅剧名吉祥,且有乡土风味。

“骑驴上金山”,驴子由近郊农民出租,且由他们赶驴,从今西津渡五十三坡到金山寺。成人骑驴上金山,寓意发财;儿童骑驴上金山,感到好玩;系颇有地方色彩的过年习俗。

喜接财神

市志:“正月初五,俗为‘财神日’,天不亮,就有人家燃放鞭炮,争接财神,晚上均喝‘财神酒’。”

昔日,镇江各行各业在正月初五喜接财神,甚为隆重。供奉的财神爷是商朝武将赵公明,贡品是“猪头三牲”,各有寓意:猪头一只,猪谐音“诸”,俗称“诸事如意”;鲤鱼一尾,鲤谐音“利”,俗称“一本万利”,公鸡一只,因其头昂尾翘,形似元宝,俗称“元宝鸡”。镇江钱业公所举办“财神会”,演唱京剧《金钱豹》《拾黄金》《黄金台》,均与金钱有关,寓意“招财进宝”。

恭喜发财接财神,因迎合人们的心态,系各行各业最喜爱的过年习俗。

元宵灯节

市志:“正月十一日或十三日上灯日,十八日或二十日为落灯日,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是家家食汤圆,又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之说。节日,有各式花灯;各业有赛灯之举;民间有娘家给新嫁女儿送灯之俗,名曰‘吉庆’,以为生子之兆。”

元宵灯节,古称“元夕”“上元灯火”,系最热闹的过年习俗,俗称“闹元宵”。南宋任镇江地方官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千花树”,形容元宵之夜花灯灿烂,品种繁多。

“各业有赛灯之举”,晚清镇江元宵节已有此举,1883年二月初一日《申报》“京口上元灯火,粮米帮中灯为之举;其间鱼灯、兽灯无不栩栩欲活,而龙灯为优胜,凡龙之首尾,均以彩纸扎成,偶一飞舞,则轩昂变态万端。此外,又有各种杂剧之灯,如昭君和藩、水漫金山、唐僧取经,诸灯目不胜举。”

“各式花灯”,昔日镇江花灯,多数为篾条扎成灯架,外糊各色彩纸的花灯,称为“纸灯”。元代郭畀《云山日记》有镇江民间制作花灯的叙述:“(元至大二年正月)十四日晴,春色盎然,过千秋桥(今第一楼街附近),有陈氏子剪纸灯,其间作走兽人物花草,极其精妙。”可见镇江手工艺品的花灯,精致巧妙,历史悠远。

编辑 花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