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的互联网知识消费,达到您真正的预期了吗?

今日镇江讯  799元报英语课,最终再没去点开软件;

880元的公务员课程,上了一节课,再也没有登录过;

3980元公务员小班课程,听了两三节课,再次放弃;

……

台湾名师魔方入门课,美国外交英语课,名师数学运算课,零基础围棋入门课,西方名画鉴赏课,小学奥数思维课,耶鲁大学编程课,一周学会PPT……随着碎片化阅读的发展,商家抓住了人们的焦虑心理,各种付费课程出现,标志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互联网教学的新模式。面对五花八门的课程,人们也甘愿为互联网知识付费课程掏腰包。

“大家都在学习,我不学总感觉要被这个社会淘汰。”市民杨女士说出了自己的焦虑,在她的微信朋友圈,每天被各种学习打卡信息刷屏。最多的是英语学习,还有孩子学习课程的各种推广信息。“有的价格也不高,9.9元就能让孩子看100本英语绘本的视频。”为了在家里营造学习氛围,杨女士花799元给自己也报了英语课程,刚开始每天早晨起来打卡跟读半小时,时间一长,被工作和生活琐事打乱了节奏,就只能隔三岔五跟读5分钟,最终再没去点开软件。

坚持似乎是很多人遇到的难题。市民刘小姐想考公务员,前年在手机软件平台上给自己报了一个880元的课程,结果很认真地上了一节课,就再也没有登录过。去年,她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评,并看到软件平台上的留言内容,说很多人跟着课程学习,都考上了理想的职位,于是又花了3980元报了个小班课程。本来想用“花重金”的方式,来激励自己学习,可好景不长,听了两三节课,再次放弃。

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不仅有自身原因,还有不符合预期的课程内容。市民陆先生购买了一个提高营销能力的课程,想补一补自己的短板。可上了一节课之后,就想退款,但结果退款无门。“什么名师,应该都是包装出来的,这种课程对我并没有太大的提升。”陆先生说,经济损失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浪费了许多时间。

“怎么吃才能瘦”“12大技巧提高情商”……“学习达人”赵女士手机里的付费课程不低于20个。“有时候看到广告,感觉价格不高,就随手点击买了,但真正看的没几个。”赵女士说,她给孩子报了很多课程,包括英语、画画、数学、写字、乐高、国学等等,有的是同一科目买了好几个平台的课程,消费总额达到了好几万元。“买的时候没感觉,可开始上课了却发现孩子根本上不过来,有些课程买的时间久了,一堂课没上过,后来就遗忘了。”不仅给孩子购买网课,赵女士还给自己和丈夫购买了不少课程,最后绝大多数放置一边,没上过一堂课。

赵女士分析了自己购买的课程,主要包括语言学习类、阅读类、心灵鸡汤类、管理技巧类等等,内容涉及经济、金融、艺术、专业软件应用等等,甚是广泛。赵女士坦言,冲动消费让自己损失不少,不过众多课程里,语言学习类的课程最有帮助,心灵鸡汤类的大多是“标题党”,实质上没什么用。在尝试了若干互联网知识付费课程后,赵女士总结出“知识获取并不等于知识掌握”的结论。“这个社会人才层出不穷,自己如果不学习总感觉有点儿慌。于是就靠购买网课安慰自己,给自己一种错觉,总觉得付了费就可以掌握知识了,其实不然。”

虽然很多人落入互联网付费课程带来的陷阱,却也在慢慢接受知识付费这种新的消费习惯。越来越多的人还是愿意为优质的内容买单,有数据显示,近两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规模呈高速增长态势。不过,如何在付费课程爆发增长的状态下,咱们还得有双“火眼金睛”。在落入“陷阱”之后,不妨算算自己的投入产出比,是否真正达到了你想要的预期效果。(王小月)

编辑:陈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