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人安有芳在丹阳玩泥巴玩出了精彩人生

安有芳捏制现场

今日镇江讯  泥塑是一种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手艺人用自己的双手,把寻常的泥巴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丹阳正则小学泥塑老师安有芳,就是这样一位民间艺术家。她的作品不仅获得了中国人口文化奖(民间工艺美术类)江苏地区一等奖,她本人也成为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代表性传承人。

日前,记者来到丹阳正则小学泥塑室里,安有芳摆弄着自己的泥塑,十分地专注。泥塑陪伴了她40多年,而她对泥塑的那种情感却随着岁月变迁,越来越深。

安有芳捏制的吕凤子像

安有芳出生在青海省一个偏僻乡村,因家庭困难,四年级她就辍学回家了。辍学后的安有芳每天面对的是粗重的农活,唯有画画能给她带来一丝慰藉。

安有芳一有空闲时,就用木棍当笔,把大地当纸,画出与自己朝夕相处的鸡鸭牛羊……因为买不起纸笔,画的东西都无法保存下来,于是安有芳就用泥巴把自己的画作保存下了。时间长了,安有芳绘画技艺越来越好,泥塑也越做越有灵气。就这样,画画和泥塑伴随安有芳度过了儿时那段寂寞的时光。

1994年,25岁的安有芳来到丹阳皇塘投靠姐姐。在丹阳皇塘,安有芳遇到了当时的皇塘镇文化站站长荆祥敏和镇书画协会会长张德美,他们觉得安有芳的泥塑作品灵气十足,于是给予了她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并介绍她加入艺术协会。在协会的朋友帮助下,安有芳的绘画和泥塑技艺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1996年,安有芳参加镇江金山之光民间一绝表演赛,获得了泥塑绝技奖;2006年,安有芳参加江苏省民间艺术绝技展,作品《十八罗汉》被列为馆藏品;同年,她申报的丹阳泥塑项目被列为镇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离家越久,家乡的记忆越深刻。青海老家厨房里拉着的风箱,大人做饭时奏响的锅碗瓢盆交响曲,还有深井打水时排起的长长队伍。”这些家乡记忆给了安有芳无尽的灵感。2009年,安有芳的泥塑作品《变迁》荣获中国人口文化奖(民间工艺美术类)江苏地区一等奖。

2012年,安有芳成为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代表性传承人。

安有芳表示,自己喜欢简单,不被束缚,但成为非遗传承人后,肩上就负着一种使命,这些年来,她一直认真的教学,就是让自己的技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通讯员 高欣 阳阳 全媒体记者 佘记其)

编辑:何冰

安有芳捏制作品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