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财产品转向大额存单 是市场的选择 也是观念的转变 更是未来的方向

今日镇江讯  春节过后,朱女士将手中的闲钱归拢了一下,80万元全部购买了大额存单。

丹北镇的一银行网点,今年前两个月存款增加了近2亿元,这其中多数是客户将理财资金转至大额存单。

理财资金转向大额存单,近几个月非常明显。这样一个转变,背后有着怎样的意义?

投资者的脚步

跟着市场利率走

退休多年,夫妻俩一辈子的积蓄由朱女士打理。前几年,她常辗转于各银行网点,打听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由于有着100多万元的积蓄,她成了三四家银行的贵宾。理财经理推荐给她的无非是即将发售的各种理财产品。有时候为了百分之零点几的预期收益率差额,她会将数十万资金从一家银行搬至另一家银行。

“理财师提醒我有空仓期,实际收益率可能达不到这么高”,但退休后无事可做的朱女士还是乐于资金搬家。空仓期可能只有三五天,在她看来只要收益率够高,是可以弥补这一部分损失的。

近年来,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一路下滑。最高从5.5%左右跌至5%、4.5%,到如今的4%左右,这让朱女士有些着急。

与此相反的是,近年来大额存单的利率却在一路看涨。近期,交通银行推出的大额存单就更吸引人,期限为3年,年利率4.18%,而且是按月付息。利率已经超过了本月发行的同期国债利率。按月付息对于投资者而言,拿到利息后可以用来消费或继续投资。

对于一直看重收益率的朱女士而言,收益率决定了她的选择。收益率和理财产品差不多,且没有空仓期,虽然20万元的门槛有点高,就朱女士而言,转向已成定局。

一年前,朱女士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选择“看不上眼”的大额存单。如今的决定,在她看来是市场的选择。

投资者观念

在适应政策的转变

让朱女士转向大额存单的除利率外,还有理财经理的一句话,“今后理财产品将打破刚性兑付”。

“打破刚性兑付”是何意思她并不清楚。理财经理解释了一下,她立即就理解了:今后理财产品将不再保本。

理财经理的这句话并非是吓唬人。去年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日前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这其中就明确:资产管理业务是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出现兑付困难时,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金融机构不得在表内开展资产管理业务。

这就是“理财产品打破刚性兑付”的政策依据。资管新规给了一定是适应期,在2020年底前金融机构全面执行这一政策。对于投资者而言,就是要在2020年底前,适应新的投资环境,接受新的投资产品。

“今后理财产品都是净值型”,一理财经理解释,“就像投资基金一样”,1元购买的基金,可能会涨至1.2元,也可能降至0.9元。如果理财产品赎回时净值为0.9元,按规定,银行就只能按此价格支付给投资者。这就是打破刚性兑付。

金融机构

是政策执行者, 更是引导者

一边是不断降低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一边又是不断提高的大额存单利率。银行如此做法意义何在?

金融机构作为资管新规的执行者,不仅要自己执行这一政策,也要引导投资者适应这一政策。因为资管新规中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应当加强投资者教育,不断提高投资者的金融知识水平和风险意识,向投资者传递“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理念,打破刚性兑付。

“资管新规在2020年底要全面执行,这或许是银行业对客户的一种引导。”某银行个金部门负责人表示,资管新规让投资者和金融机构面临转向,与其到明年年底突然调整,不如提前转变,让投资者有个适应。在该个金部门负责人看来,提前转变的最好方式,就是引导风险承受能力较小的投资者转向大额存单等储蓄类产品。

在上述个金部门负责人看来,提高大额存单利率,除了可以引导投资者“转向”外,还可以通过这一方法提前锁定资金,以免造成明年年底的资金脱节。

与此同时,也有业内人士表示,资管新规也会加强金融机构对储蓄市场的争夺,因为多数“口袋鼓鼓”的投资者是中老年人,而他们今后会关注储蓄类投资。“目前,很多银行已经将储蓄类考核指标定为最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吴辉)

编辑:陈路

(作者:宋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