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非遗”传承人:用泥塑作品传承乡土文化

今日镇江讯  这两天,香江花城小学葛志仲老师的手机响不停,他历时四年完成的《镇江三怪》泥塑作品上了“学习强国”App,周围亲朋好友纷纷致电祝贺他。“作为泥塑的非遗传承人,有义务和责任让大家对镇江乡土文化有更多了解。”用泥塑来表现镇江本土的民俗文化,是葛志仲多年来的追求,他深深“扎根”在传统泥塑艺术中不断探索创新,默默地以自己的方式传承乡土文化。

日前,记者来到香江花城小学的“泥香阁”,这里既是葛志仲的老师工作室,也是学生的泥塑课堂基地。走进工作室,记者就被展示架上形态各异的泥塑作品吸引了。“这就是上了’学习强国’的《镇江三怪》泥塑作品。”顺着葛志仲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展台上有现场杀猪制作肴肉的泥人、有站在锅灶前揭锅盖的泥人、有蹲在坛子前酿醋的泥人……尊尊生动有趣,一个个场景经葛志仲的巧手,活灵灵地呈现在眼前。

1973年出生的葛志仲,在丹阳农村长大,自幼与泥结缘,母亲在当地农具厂做翻砂,用泥做模型翻制。受母亲的影响,葛志仲从小就喜欢和泥打交道,常用河边黑泥,和小伙伴们自制手枪、手榴弹、大炮等玩具。到了初中,葛志仲开始学素描,高考考上了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

进入大学后,除了正常的美术专业学习,葛志仲还是想学泥塑,拜访了中央美院的教授,经过老师的点拨后,泥塑作品得到了提升,慢慢从基础写实到人物的形神具备。“画画与泥塑是相辅相成的,因为画画培养了观察力和造型能力。”在葛志仲看来,要把形象刻画得形神兼备,对人物造型准确巧妙的构思更为关键。

大学毕业后,葛志仲到小学当美术老师,工作之余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忙着泥塑创作。他把对人物的理解,通过生动形象的泥塑表现出来,泥塑作品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精致,开始斩获越来越多奖项。泥塑“祖孙情”获得全国美术教师作品展一等奖、“镇江三怪”浮雕被安装在红豆购物广场、“玉兔奔月”被镇江市民间艺术馆收藏、“三国人物”被德国曼海姆市博物馆收藏,他本人也先后受邀赴日本和德国参加文化艺术交流。

2008年,葛志仲被评为京口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代表性传承人。2012年,又被评为了市“非遗”传承人。去年,还入选了市人社部门的“首届优秀乡土人才”。葛志仲认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他将泥塑与教育结合,培养美术老师做“徒弟”,在学校里开泥塑课、泥塑社团,让泥塑技艺从娃娃学起。看到一团团泥巴在学生手里变得活灵活现,有的学生、老师泥塑作品获得全国金奖,这些都让葛志仲觉得特别欣慰。

“和泥土的感情与生俱来,每天都要去忙一忙泥,不忙就觉得今天的生活少了些什么。”截至目前,葛志仲创作的泥塑作品已达1500余件,很多作品都是结合本地文化而创作的,有“刘备招亲”“梁红玉击鼓抗金”等。他坦言,今后还将继续制作反映乡土文化的泥塑作品,让作品在更多更广的平台展出,让更多人了解镇江的乡土文化。(全媒体记者 杨佩佩)

编辑:金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