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工匠:民族乐器手艺人张盛发的“守艺”人生

民族乐器手艺人张盛发在整理工具。胡冰心 摄

今日镇江讯 他从儿时就喜爱民乐,精通各种民族乐器;年轻时做工专业木工,熟练的木工活儿加上对民乐的痴迷让他从此走上了斫琴之路;热心帮人修理乐器、将自己的斫琴技艺倾囊传授给慕名来拜师的徒弟,他的民乐“守艺”之路让他声名远扬。他就是每天坚持斫琴、已经80岁高龄的江南民族乐器厂厂长张盛发,他说,让他坚持下去的不仅有闲不住的手,更有一颗匠人之心。

热爱,从小精通各种民族乐器

记者10日上午冒雨来到位于和平路街道桃二社区的江南民族乐器厂。只见几间厂房里,一件件古朴典雅、雕刻和装帧精美、音色纯正的民族乐器件件让人赞叹,爱不释手。提起张盛发师傅,镇江民乐界几乎无人不知,说起自己如何走上民族乐器制作之路,他一下就打开了话匣子。

民族乐器手艺人张盛发在乐器厂门口。胡冰心 摄

他介绍,自己从12岁开始跟随师傅学做木工,自幼就喜爱民族乐器,渐渐的学会了演奏包括二胡、三弦、琵琶、古筝、古琴等多种民族乐器。

后来自己虽然在镇江木器厂、丝织厂工作,但都从事和木工先关的事,凭着对民乐的热爱,自己硬是研究起民族乐器的制作来,把一个个制作乐器的难点啃了下来,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制作各种乐器。

他介绍,年轻时自己所在的工厂旁有家乐器社,闲暇时他常去看师傅如何制作乐器,没想到,他竟然看会了。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制作乐器后,他还先后前往河南兰考等地的民族乐器厂学习民族乐器制作细节,至今已经有40年。

“这不,因为我会演奏好多种民族乐器,镇江不少剧社都邀请我去做伴奏呢,可是我走不开啊!”他扶了扶眼睛笑着说,虽然已经80岁,但依旧精神矍铄的他放不下的是自己的这门手艺。

琳琅满目排列有序的乐器制作工具。胡冰心 摄

匠心,退休后开起了乐器厂

因为打小对民族乐器的喜爱,退休后张盛发索性开始潜心制作民族乐器,开了江南民族乐器厂,一门心思斫琴。别看不大的一把古琴,制作起来工序还不简单。

“我几十年前特地去浙江选购了一批木材,用来制作古琴。”他指了指厂房里的一堆看似平淡无奇的木板表示,这些木材叫青铜梓木,是梧桐树的一种。

“梧桐与古琴的关联最早的传说是伏羲氏制琴。有一次伏羲看到凤凰来仪,飞坠在一株梧桐树上。那梧桐高三丈三尺,按三十三天之数。按天、地、人三才,截为三段;取中间一段送长流水中,浸七十二日,按七十二候之数;取起阴干,选良时吉日制成乐器。从此梧桐便成为了斫琴的不二之选。”他说,自己选购的这批木材买回来都是圆木,需要先劈开,再用大锅煮,用雪水浸泡,再细细地刨,做出形状、抠凿,最后再上油漆、上琴弦、调音。这其中,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不然影响古琴的音质,“上乘的古琴,音色特别优美。泛音幽雅、飘逸、空灵;散音深远、雄浑、厚重,有如钟磬之声;按音细腻、柔润而略带忧伤。”他说,厂里的生意全部靠口口相传,从来没有做过宣传、打过广告。尽管如此,他的顾客依旧来自全国各地。

他介绍,相比工业流水线生产出来的民族乐器,自己手工制作的乐器价格还略低一些。“比如这台古筝,是客人早先定好的,约好了今天来取,我们这里卖2000多元,而同等材质的古筝,琴行就要卖到3000以上。”张盛发坦言,厂里就自己一个人,能赚回本钱就行,手工制作没有大型工厂的人工、厂房、机械等高额成本,所以定价并不高。

民族乐器手艺人张盛发手工制作的乐器。胡冰心 摄

传承,北京金领辞职慕名来学艺

采访中,张盛发坦言,目前镇江的民族乐器工厂只有他一名制作师傅。一直想要把自己的手艺传承下去,“曾经教过儿子,但儿子也有自己的生活,现在在家忙着带他的孙子、孙女呢!”他说,自己就是闲不住,每天都要到厂里来摆弄摆弄自己的斫琴工具,一两天制作一把古琴不在话下。

工厂原本在金山村,几年前因为拆迁,家人及亲朋好友都劝他就此歇手,可他坚持认为,当时沪宁线上只有苏州才有专业的民乐器维修店,除了要对在他家乐器厂买乐器的顾客负责,他还想帮帮那些在外地购买乐器的市民。为方便他们维修,他特意在家附近租房子,继续斫琴、修理乐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张老是一名热心人,不管是不是他做的乐器,凡不涉及更换零配件的,他都免费修理。需更换零配件的,他也只收材料费。

说到工匠精神,张盛发表示,要有一个起码的操守——做人的操守、做事的操守,“也就是不好的东西,我不会拿出来,既然要斫琴,一定要做到最精致、完美。”

三个月前,一名来自北京的金领韩女士特地慕名来到镇江找到张盛发师傅,因为在北京听说了他的斫琴手艺特地来拜师学艺。“小韩人不错,原本在北京有一份月收入五位数的工作,她喜欢古琴就辞职了。”记者昨天采访时,恰逢韩女士去山东学习琴艺,“她斫琴在我这里学,每周有一天时间去济南专门拜了名师学习弹奏古琴。”张盛发表示,韩女士在乐器厂旁租房居住,从一个木工的门外汉,到现在已经可以做出古琴的琴板,进步还是很大的,“技术在于传承,能有人认真跟我学,我特别高兴!免费教学,我一定会将自己的技术倾囊相授。

桃二社区负责人邹志萍告诉记者:“在张老身上,我看到了他对民乐的而爱,对传统手艺的坚守,我想,这应该就是一种工匠精神。”

全媒体记者 胡冰心

编辑:金凯

(作者:胡冰心)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