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镇江书店发票现身 当年这家书店,范用天天去“打卡”

今日镇江讯  5月4日是五四青年节,一早市民刘先生在微信上晒出了一张民国镇江书店的老发票,很快收到不少好友的点赞。记者追根溯源,发现这家书店竟然大有来历,是镇江籍著名出版家范用当年的“打卡”店。

民国镇江书店发票

罕见两“镇江”连写老发票

记者看到,这张老发票长26厘米,宽15厘米,属于一张大规格的发票,比32开本还要略长一些。由于年代久远,发票上方已损伤,所幸下方印刷的部分还是完好的,品相也不错,采用的纸张是一种类似于熟宣的淡黄色细纹宣,红色印刷。从右至左印刷文字依次为:右上方为“发奉”,下方是“蒙付货款,收条为凭,关津损失,贵客自理”;左方是“台照”,下方是三竖行文字,中间是“镇江镇江书店发票”大字,两侧是小字,右边是“总店,西门大街,电话四七四号”,左边是“支店,中山路中,电话四七四号”。

罕见的双镇江连用,印章也很少见

发票上还有用毛笔书写的笔迹,原来是购买的货品,为“绘图笔一,计洋壹角”,购买方为“大舞台”,时间为“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一月三十日”,也就是1937年1月30日。再仔细看,发票上还能发现一枚椭圆形的紫色印章,印章为双圈,内圈字迹为“镇江镇江书店文件回单”,外圈下方为“镇江西门大街电话四七四号”,外圈上方竟然还有一排英文。

刘先生分析这张发票,发现这家“镇江书店”有点规模,还是家连锁店,有总店和分店,总店位于西门大街,也就是现在的大西路,而分店位于中山路中,也就是现在的大市口的位置,这两处地方,当年都是镇江市最热闹的所在,而这张发票,就是由镇江书店总店发出的。特别有意思的是,这张发票上有两个“镇江”连写,刘先生认为第一个“镇江”是属地,第二个“镇江”才是店名,而连用的意思就是为了更好地强调属地属性。

当年这家书店,范用天天去“打卡”

那么,当年这家书店到底长啥样呢?幸运的是,记者在2002年4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范用著作《我爱穆源》中找到了答案。

范用在穆源学校碑石前

范用在书中写道:“西门大街有家镇江书店,门面很大,老板姓童,回民,我在回民学校穆源小学读书,他见到穆源的小学生,很和气。镇江书店卖的书档次比较高,文学家的作品,这里都有。快要过年,店堂里热闹起来,学生来看贺年片,买贺年片,七嘴八舌,吱吱喳喳。贺年片印得很讲究,有图案,有的还印上洋文,买的人大多不识洋文,收到贺年片的人大概也不识。”



嵇钧生参加我市五四纪念活动

对这家书店,今年83岁的我国航空机械专家嵇钧生也有解读:八十多年前的抗战前夕,在镇江繁华的西门大街上,有一家“镇江书店”。三开间门面,宽敞明亮,书的品种很多,新文艺书更是琳琅满目。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的书自不必说,其它如现代、良友、新中国、开明及文化等出版单位的新书也是应有尽有。一些成套图书如生活书店的“创作文库”、“小型文库”,良友图书公司的“文学丛书”、“良友文库”,文化生活出版社“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也多有陈列,吸引了许多读者。

那时,范用只有13、4岁,他每天放学路过,总要到这里转转,镇江书店成了他名副其实的每天“打卡店”。小学生没有多少钱,过年节省下的压岁钱,开学时节省的文具费以及每天早饭省下的两个铜板,只够每周买一期韬奋先生编的《大众生活》和《生活星期刊》。小范用便把镇江书店当成图书馆,每天放学后就站在书店的书架前,看完一本又一本,丰富的文学乳汁营养了这位少年,小小年记就在报刊上发表《春曲》、《梦》、《旅人之心》等许多篇颇显文学才华的散文。

镇江书店,范用在此结识“知己”

现在来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范用最初的读书生涯中,镇江书店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不仅如此,范用还在镇江书店结识了一位“知己”、“莫逆之交”——贾先生,正是由于这位爱书人最初的无私帮助和不懈鼓励,范用才成为了一位“一辈子”的爱书人、出版大家。

此书中范用提及”镇江书店“和”贾先生“

在范用的《书店》一文中,他写道“在镇江书店,我认识了店里的一位店员贾福康,他大我六七岁。”当年,范用的勤学精神感动了这位贾先生,贾先生长范用六七岁,当时约20岁出头。他不但不赶走白看书的范用,还常给范用介绍好书,讨论文学艺术,谈学校生活,以及当时的国难大事,他们成了忘年交。不久贾先生到国货公司文具部当店员,也兼卖杂志,于是范用也跟去,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类杂志。

1936年夏,范用小学毕业后考上江苏省镇江中学,但不久日寇对镇江进行了轰炸,母校穆源小学以及镇江中学全被炸成废墟。学上不成了,1936年10月,范用来到汉口,结识一群有志青年,从此走上革命道路。不想,在武汉他又巧遇逃难来的贾先生。范用便将贾先生引荐给读书生活出版社。但不久贾报考抗战工作干部训练团军校,离开汉口,从此两人失去联系。

此书中范用也提及“镇江书店”和“贾先生”

时间飞快,一晃到了1992年4月,两人终于联系上。贾先生在给范用的信中说:“忆昔约为1934年前后,我们相识于镇江书店,每周六,你必来买《生活周刊》,那时你在我印象之中,是个好学深思的清秀少年。我也不过二十二三岁。”当他们终于在北京见面时,都已是子孙满堂的耄耋老人了。1997年4月,两人同回镇江穆源小学访问场面感人,如今两位老人虽已仙逝多年,但这一段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书缘佳话,现在读来仍让人深受感动,不乏启迪。

五四精神,新时代如何来传承

对这份蕴含在书店及爱书者中间绵延传递的情谊,嵇钧生也是当事人,1997年4月,他亲眼见证了范用和贾先生两位爱书人的故乡重逢。

嵇钧生表示,很感谢收藏者刘先生,没想到现在还能找到这张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老发票,牵扯出这段动人的故事,今年镇江新华书店也将迎来70周岁的生日,民国镇江书店虽然与新华书店没有联系,但是凝聚在书店中的因书结缘却是一脉相承的,这份爱会让更多的读者受到启发和教益。

4月30日,润州区举行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暨“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集中入团仪式,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动员广大团员青年踊跃投身经济社会建设。镇江革命先辈嵇直的后代——嵇钧生作为老党员代表向现场的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们送上殷殷祝福。

而对“五四精神”的新时代传承,嵇钧生也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范用和贾先生在镇江书店的励志故事,可以为当下的“五四精神”的解读作一注解。其一是要志存高远、当追梦人,范用的一生都在追梦,从最开始的穆源小学苦读,再到镇江书店“打卡”,再到后来的追寻革命,同样贾先生一生也在不断努力,他后来到西北办报从事新闻,后又教书育人,不断刷新自我;其二是要发奋学习、练真本领。两人虽境遇不同,但都是不折不扣的爱书人,范用受贾先生的帮助和鼓励,成就后来的出版大家,贾先生作为回民,致力于宗教文化研究,出版多部专著,发表多篇关于镇江的伊斯兰宗教著作。

嵇钧生寄语大家,要弘扬民族精神,坚定信仰,砥砺前行,要如范用和贾先生的人生观那样,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把最好的韶华和奉献献给这个时代。(文图 全媒体记者 竺捷)

编辑:缪小兵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