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白蛇传》“水漫”在金山

今友讯 端午节就要到了,作为镇江人不免要调侃一下,距离“水漫金山”纪念日不远了。上世纪90年代,红遍大江南北的《新白娘子传奇》,让“端午惊变”、“水漫金山”的故事情节家喻户晓。金山作为镇江市的一张名片,极具传奇色彩,当然以《白蛇传》中的“水漫金山”最负盛名。

从魏晋志怪小说到唐宋笔记,有关蛇精幻化弄人的故事比比皆是。明话本小说集《六十家小说》中的宋话本《西湖三塔记》中描写了一则故事,宋孝宗淳熙年间,临安府奚宣赞在西湖边送迷路女子白卯奴回家,被卯奴之母白衣娘子留住半月有余。奚宣赞想回家,白衣娘子就要杀他取其心肝。幸得卯奴施救方才脱险。最后宣赞的叔父奚真人施法,使白衣娘子、卯奴现出原形,原来白衣娘子是白蛇精,卯奴是乌鸡精,还有一个老婆婆是獭精。奚真人收此三妖,压在了西湖石塔中。从故事情节发展看,《白蛇传》的雏形应当于此有些许关联。

然而《西湖三塔记》中只提到临安西湖,并没有涉及镇江的金山。到了明末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警世通言》),首次现了金山法海禅师这一角色,但未出现水漫金山的故事情节。

首先把《白蛇传》故事搬上戏剧舞台的是明代的陈六龙,剧本惜已失传。于今可见的最早剧本是黄图珌的《雷峰塔》传奇。黄本写于雍、乾之际 (脱稿于乾隆三年 )。到乾隆中期扬州老徐班名丑陈嘉言父女的演出本,删去了黄本的《回湖》《彰报》《忏悔》《赦回》《捉蛇》,增益了《端阳》《求草》 《水斗》《断桥》《合钵》。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方成培改编《雷峰塔》。方氏在《自叙》中,介绍了改编情况:“改本较原曲改其十之九,宾白改其十之七。《求草》《炼塔》《祭塔》等折,皆点窜终篇,仅存其目。《出差》《审问》《剪发》《描容》等折,因繁芜异常,乃予以廓清。只有《水斗》一折,曲、白可观,稍加润色,原样尚存。”

既然首先创作出“水斗”故事情节的是扬州人,为何不将蜀冈中峰的大明寺作为故事的发生地,却选择金山寺呢?也许有人会回答,明代冯梦龙在《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已经提到了金山寺,后人是为了不改初衷吧,真的是仅此而已吗?“水斗”的故事情节选在金山寺究竟有哪些合理之处?

一、水漫

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二十第九条记述了一则异闻:“天圣中,近辅献龙卵,云:‘得自大河中。’诏遣中人送润州金山寺。是岁大水,金山庐舍为水所漂者数十间,人皆以为龙卵所致。”这一记载可以算得上是货真价实的水漫金山了。

《镇江市志》记载,明清500年间镇江发生过水灾257次,并经常发生连续几年的水灾。明朝万历年间,镇江风雨成灾,民间广为流传着“风吹铁宝塔,水淹京口闸”的童谣。

二、护寺

宋末诗人林景熙曾作了首《金山寺》:“吴楚风烟画里看,中流树色拥禅关。一星化石江成陆,双塔摩空寺裹山。衲寄云林清海怪,泉移蛟窟照僧闲。千年天堑今如掌,寂寞寒潮自往还。”元代章祖程在“衲寄云林清海怪”句下作注云:“寺僧相传在先江中蛟鼍出没,平时兴波为患,后有神僧以袈裟镇之始息。”这与《白蛇传》中法海用袈裟护寺避水如出一辙。

三、收蛇

《神僧传》卷第八记载:“释灵坦,姓武氏。太原文水人也。则天太后(武则天)侄孙······又止润州金山。其山北面有一龙穴。常吐毒气如云。有近者多病或毙。坦居之毒云灭迹。又于江阴定山结庵。俄闻有赞叹之声。视之则白龟二。坦为受归戒。又见二大白蛇身长数丈。亦为受戒忏悔。”

关于白蟒的传说,在《金山志》有记载:“蟒洞,右峰之侧,幽峻奇险,入深四五丈许。昔出白蟒噬人,适裴头陀驱伏获金,重建精蓝。”

除了白蟒,金山还流传有收服蛟龙的传说,《金山志》载:“往有高僧呼龙曰:‘汝能现身乎?’龙即现一头如山。僧曰:‘汝能大,却不能小,能入吾钵中乎?’龙即入钵内。僧曰:‘汝能出乎?’龙百技莫能出。僧因与之说法,开其恶毒,龙请降以听法,今封顺济龙王是也,即本山伽蓝之一。”

不得不提的是,清咸丰、同治年间,金山才与南岸陆地相连,在此之前,金山都屹立于江心。金山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也更适合“水斗”剧情的发展,或许这些便是陈嘉言父女为什么选择了“水漫”金山吧。(梦寻镇江)

本文由市民上传并发布,我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今日镇江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作者:梦寻镇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