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发布最新健康规划:人均期望寿命将超83.4岁

北京市委市政府日前公布《“健康北京2030”规划纲要》。根据规划,到2030年,北京的人均期望寿命将超83.4岁,每万名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5人,基层诊疗人次占全市总诊疗人次比例不低于65%。

9月18日上午,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获悉,规划纲要中明确,到2030年,北京将基本建立与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相适应的现代化卫生与健康治理体系。人均期望寿命、婴幼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主要健康指标继续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健康中国首善之区基本建成。

市民体质达标率将超97%

北京将开展达标测验和体质测定,到2030年,市民体质达标率超过97%,市民体质明显改善。此外,制定中小学生体育课监测与评价地方标准。实行工间健身制度,鼓励和支持新建工作场所建设适当的健身活动场地。到2030年,青少年学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中等强度3次以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秀率25%以上。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控制在58%以内,肥胖检出率控制在19%以内。

基层诊疗人次至少占65%

根据规划,北京将全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完善医保、价格、财政和人事薪酬等政策,引导三级公立医院逐步减少普通门诊,重点发展危急重症、疑难病症诊疗;到2030年,基层诊疗人次占全市总诊疗人次比例不低于65%,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到60%,每万名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5人。

在重大疾病防空方面,到2030年,慢性病危险因素水平得到有效控制,社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规范化诊疗管理率达到85%,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低于9.9%。

2020年 全年好天占比达56%

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发现,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规划提出,全面推进交通运输、能源生产和消费、工业和工艺过程、城市建设和管理、农业及生活服务业等领域综合治理,实现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细颗粒物(PM2.5)、挥发性有机物、氨(NH3)等5项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到2020年,大气中PM2.5年均浓度下降到56微克/立方米左右,本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56%。到2030年,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打造一刻钟医疗服务圈

到2030年,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5.8人。规划提出,北京将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打造一刻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院前急救体系,与110、119、122等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联动机制。建立京津冀三地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医疗服务工作机制,带动医疗服务区域发展和整体水平提升。

京津冀将建绿色转诊通道

根据规划,今后,京津冀三地将积极推进医疗服务与保障体系衔接。健全京津冀三地转诊制度,统一就诊预约渠道,建立绿色转诊通道。推进执业医师多点执业和医疗人才流动,实现医师、护士电子化注册和资质互认。建立健全区域内检查结果互认制度,建立区域互联互通的医疗卫生信息平台,探索建立区域医学影像和检查检验中心。完善医疗保险转移接续信息系统,优化办理流程,促进医疗服务资源共享。

到2030年具体实现以下目标:

——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居民身体素质进一步增强,人均期望寿命超过83.4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达到3.0‰以内、4.0‰以内和8/10万以内,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差距逐步缩小。

——健康生活方式得到全面普及。健康知识广泛传播,健康行动深入开展,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得到塑造,体医结合的健康服务模式基本形成。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45%。

——健康服务更加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本市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5.8人。

——健康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全民医保体系进一步健全,医保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药品供应保障更加顺畅。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低于18%。

——健康环境更加优美宜居。森林绿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国家卫生城镇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更加优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持续提高。

——健康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社会办医格局逐步形成,商业健康保险规范发展,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健康企业,健康产业与相关产业实现融合发展。本市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1.6万亿元。

相关阅读:

北京人期望寿命82.03岁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仅略低于上海

2016年,北京市户籍居民期望寿命为82.03岁,比2015年上升0.08岁;市级财政为公立医院拨款1407529万元,比2015年增长29.4%;本市建设完成30公里健身步道,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已经达到2.25平方米……昨天,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和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举办了《2016年度北京市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健康白皮书)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展示市民健康情况和北京市卫生事业最新发展进展。报告显示,北京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持续向好。

女性期望寿命比男性高4.48岁

2016年北京市户籍居民期望寿命为82.03岁,首次突破82岁,比2015年的81.95岁上升0.08岁。其中,男性79.83岁,女性84.31岁,女性高于男性4.48岁。

目前北京户籍居民期望寿命已高于全球高收入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80.8岁),国际上期望寿命高于北京市的国家和地区共有13个,包括日本、瑞士、西班牙、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在中国,北京市期望寿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所有地区中仅略低于上海。这些数据都说明,北京市期望寿命水平已处于世界较高水平。

市卫计委分析,本市户籍居民期望寿命自2005年进入80岁以后,至2016年年平均增长0.16岁,这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水平基本一致。预计2016年以后,北京市期望寿命将进入缓慢增长期。

据统计,去年北京市常规免疫共接种5481961人次,比2015年降低了3.3%。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黄若刚解释,受去年山东疫苗案的影响,居民疫苗接种意愿有所降低。但接种疫苗是对健康保护的一种重要手段,希望广大市民相信北京市疫苗接种的安全质量。

老龄化致恶性肿瘤发病率上升

北京市恶性肿瘤死亡率自2007年跃居首位,迄今为止已经10年。报告中显示,2016年北京市户籍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77.32/10万,占死因的构成比为26.8%,超过了四分之一;恶性肿瘤发病330.17/10万,比上一年度增加了0.59%。肺癌、结肠直肠和肛门癌、肝癌居于恶性肿瘤死亡的前三位。

“肿瘤发病率上升和人口老龄化密切相关。”黄若刚表示,回顾恶性肿瘤近五年的发病率,年平均增长率为0.85%,去除老龄化因素,比去年反而下降0.3%。通俗来讲,每个人每天的生长都由DNA的复制造成,但复制的过程会出现失误,失误细胞就会癌变。这种失误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多,因此,在老龄化社会结构下,我国的癌症发病人数也越来越多。另一方面,除了基因的因素,肿瘤还受环境和生活习惯影响,包括酗酒、抽烟等。另外,心理因素对肿瘤的防治也非常重要。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以有效提高肿瘤的治愈率,以肺癌为例,人群监测的五年观察生存率不足15%,但是早期肺癌的五年生存率却可以达到55%以上。(完)

来源:法制晚报

编辑:阿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