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终有结束时 自强才是硬道理 大吕村探索“脱贫后”发展

麦子收割完毕,秧苗正在下田,果园里的蜜桃、蜜梨挂满枝头,端午过后的丹阳市延陵镇大吕村,迎来忙碌的丰收季。然而,在村第一书记刘荷生和村党总支书记谭平华的心头,伴随收获喜悦的还有一丝忧虑:越来越多的农产品,怎样才能更好卖出去?

货出得去,人进得来。如今这是大吕村的“第一工程”。

大吕村地处茅山脚下、通济河畔,属于茅山革命老区。20世纪70年代,这里是名闻遐迩的万顷洋农场。改革开放后,由于缺乏工业企业等原因,大吕村的日子渐渐落在了后面。近几年,该村成为市工信局的挂钩扶贫村,局办公室主任刘荷生受组织委派,今年上任村第一书记。

在工业战线打拼半辈子的刘荷生,上任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卖大米。

大吕村依山傍水,生态环境良好,拥有富含硒等微量元素的黑泥土。这几年村委会流转的200多亩地,每年可出产18万斤优质生态大米,是村集体的重要增收来源。和前任第一书记及其他扶贫干部一样,刘荷生的重要扶贫工作是“帮助村里销”。然而,在四处托人销售了几万斤“扶贫大米”后,这位老工业心里犯起嘀咕。

“大吕的富硒大米品质优良,但如果总是靠扶贫政策或托关系卖出去,就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而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终究会被淘汰。”他说。

刘荷生的嘀咕也是谭平华的忧虑。他告诉记者,前些年,在扶贫部门帮助下,大吕村确定了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的脱贫之路,并先后建成“三基一站”。如今,除渔光互补光伏发电站外,有机大米、生态旅游观光果园、苗木苗圃这三个基地项目,都陆续进入收获产出期,但产品销售还主要靠扶贫干部。

从脱贫效果看,去年,大吕村人均年收入达到2.8万元,3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也在年底全部脱贫。但是,村集体全年87万的收入中,去除各项基于扶贫政策的资金收入,自主收入只有12万元。“扶贫终究有结束的时候,到时我们怎么办?”谭平华问自己。

产品如何卖出去背后,还有更深的思考。经过近年的精准扶贫,大吕村初步实现脱贫目标。然而,随着2020年“全面脱贫”临近,扶贫攻坚战即将告一段落。大吕村会不会在扶贫结束后返贫?如何凭借自身的潜力和动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在扶贫工作后期,不仅要考虑怎样高质量脱贫,更要思考脱贫后的发展。”刘荷生感叹。

思来想去,自强,成为所有问题的答案。

在生态旅游观光果园基地,果树上的富硒蜜桃、蜜梨,开始从“扶贫水果”向“品牌水果”转变。果园投资经营方江苏宏业生态农业发展公司负责人王清江介绍,果园培育种植的富硒蜜梨,去年首次挂果少量上市,其中不少是通过扶贫渠道卖出去的。今年,富硒蜜桃产量超过10万斤,基本在以纯市场方式销售。

支撑富硒蜜梨打市场的,是宏业公司集中力量创品牌、建渠道、参加各类评比和认证。针对大吕水果的富硒特色,王清江目前还积极参与优质富硒农产品的标准制订。如今,他的润丹牌富硒蜜桃、富硒蜜梨,已小有名气。

基于自强诉求,王清江们和村里的关系也悄然变化。以前,在贫困村投资发展农业,多少要借助一点扶贫政策;如今,村里渐渐从提供政策转向提供环境,并充分依靠王清江们发展产业、振兴乡村。“过去大吕发展常常苦于缺乏人才,现在我们发动和依靠宏业这样的企业,就是依靠市场力量。”谭平华说。

富硒蜜桃过后,产量更大、品质更出众的富硒蜜梨将上市。为了把富硒蜜梨推向市场,由宏业公司承办、镇村参与的首届大吕富硒蜜梨采摘节,将在7月13日拉开帷幕。届时,大吕村会邀请全国各地的客人前来采摘品尝富硒蜜梨,同时推介大吕。

“我们正在考虑建设大吕农产品的网上销售渠道,并整合打造区域农产品品牌,探索‘品牌+渠道’的销售模式。”刘荷生和谭平华都表示,除了要把农产品卖出去,大吕村下一步还将完善配套设施,发挥老区红色山水资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让游客来大吕休闲体验。

谈到大吕的“脱贫后”发展,两位“村书记”也信心满满。(全媒体记者 梁和峰

编辑:缪小兵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