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情绪≠焦虑障碍 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住院医师骆思告诉你的“不等式”

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体验。

当人们面对未知以及不确定的情况时,焦虑程度就会高。认知心理学说强调情绪与行为的发生一定要通过认知的中介作用,而不是通过环境刺激直接产生。比如,在野外遇见狮子,人们会感到恐惧,但是在动物园中见到狮子时,却不会产生恐惧心理。认知心理学认为,由于焦虑障碍患者有特殊的个体易感素质,因此常做出不现实的估计与认知,以致出现不合理、不恰当的反应。

需要明确的是,有焦虑情绪并不等于患上焦虑症,只有当不合理、不恰当的反应超过一定限度及频度时,才要考虑焦虑症。焦虑症是需要通过药物及心理咨询来治疗的。

适当的焦虑情绪会促进和加强躯体和智力各方面的表现,让人更出色。比如学习时,通过树立合理的追赶对象,更易不断提高自己;工作中,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会促进工作效率提高。

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之间是呈现倒U形的曲线关系,提示人们只有保持中等水平的焦虑状态,才能收获更高的效率。这是因为当动机强度过高时,即焦虑程度较重,个体容易处于过度紧张的状态,导致正常的记忆、思维等受到干扰,降低效率。而当动机强度过低时,个人又会缺乏积极性。

当焦虑的严重程度超过个体能够缓解及调节的范围时,便会发展成病理性焦虑。病理性焦虑是指持续的无具体原因的感到紧张不安,或无现实依据的预感到灾难、威胁或大祸临头感,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常常伴随主观痛苦感或社会功能受损。

病理性焦虑的特点包括:焦虑情绪的强度并无现实的基础或与现实的威胁明显不对称;焦虑导致精神痛苦和自我效能的下降,因此是一种非适应性的;焦虑是相对持久的,并不随客观问题的解决而消失,常常与人格特征有关;表现为以自主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的进展的情绪状态;预感到灾难或不幸的痛苦体验;对预感到的威胁异常的痛苦和害怕,并感到缺乏应对的能力。

病理性焦虑的发生,与遗传、生化和心理因素息息相关。约1/3广泛性焦虑症患者伴有人格障碍,最常见者为依赖型人格障碍。也有学者认为,具有一些个性特征,如个性古板、严肃、多愁善感、焦虑、悲观、保守、敏感、孤僻的人更易患焦虑障碍。(吴兰珍 杨泠)

责任编辑:崔骏  胡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