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奋斗者】斯霞:讲台上的梅兰芳

斯霞,女,汉族,中共党员,1910年12月出生,浙江诸暨人。1922年就读于杭州女子师范学校,1927年毕业后,先后在浙江绍兴、嘉兴、萧山、杭州及江苏南京等地小学任教。1932年起在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小学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前身)工作,后分别在绍兴第五中学附小、嘉兴县集贤小学、萧山湘湖师范、南京东区实验小学、中央大学实验小学、南京师院附属小学等学校任职。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17岁的斯霞从杭州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绍兴第五中学附属小学,担任一年级的班主任,教国语、算术、常识。她觉得自己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努力用自己的全部知识去照亮那些幼稚的孩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在旧社会里,小学教师的地位很低。所谓“家有二斗粮,莫当孩儿王”。在这种社会风气下,一些教师也看不起自己的工作,很多教师另谋生路。虽然她有很多颇为阔气的亲属,介绍她到机关当个秘书、干事等工作,比当小学教师轻松很多,可她不愿离开教师这个行业。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她觉得自己很适宜当教师,和学生们生活在一起也颇有乐趣。因此在以后的生活道路上,她始终没有动摇,也从不见异思迁。她说:我为一辈子做小学教师而自豪。

1949年4月,解放军的隆隆炮声震动了国民党的老巢。当斯霞看到国民党逃离时肆意破坏,她便和在校的几个老师自动组织起来,担起了守护学校的任务。23日清晨,解放军部队进城了。巡逻了一夜的斯霞顾不上休息,也挤在欢迎的人群里。年近40的斯霞,仿佛年轻了许多。编剧、演戏、跳舞,样样都来。如果说解放前当小学教师是为了谋碗饭吃;现在小学教师被尊为“人民教师”,自己的工作和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了,斯霞感到振奋和欣慰。她要把自己的光和热全部献给人民的教育事业。她和孩子们在学校吃包伙,节省下大量的家务劳动时间,都用到了教学上。这时,斯霞开始了有目的的教学研究,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字、词教学进行了系统的实践和总结,对于课文中字词的出现、讲解和巩固都有独到的见解。1958年9月,江苏省教育厅决定在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的一年级班进行小学六年改五年的试点。斯霞高兴地接受了这一任务,担任了试点班的班主任。当时目标虽然明确,但具体怎么搞却谁也说不上。根据以往的经验,斯霞觉得,既要缩短一年学制,又不能增加教学时间,只有在教材和课堂教学上进行改革。她把解放后使用的教材都找了出来,根据儿童的生活实际进行改编,删掉重复的部分,适当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她采用分散识字的方法,总结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结合课文教学”的方法,教生字新词比较自然,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易于接受,易于巩固。增加教学内容,提高识字量,斯霞不是采用延长学习时间的办法,而是千方百计地提高教学的效果,力求把课讲得生动活泼。听她的讲课,无异于一种艺术欣赏。

斯霞身上始终蕴藏着慈母般的温情,流淌着爱的暖流。她的床学生们睡过,她的衣服学生们穿过。每个学生的思想品德、温饱冷暖,无不牵挂在她的心上。深秋的一天,突然刮起了西北风,气温急剧下降,一些家长为孩子送来了衣服,可还有很多双职工子女仍然穿着单薄。下课后,斯霞回家翻箱倒柜,把所有能穿的都拿了出来。大大小小的各种衣服虽然学生们穿得不很合身,但却温暖了一颗颗幼小的心灵。第二天,一个姓吴的女学生拿着斯霞平时穿的红毛衣还给老师,说了声“谢谢”就离去了。斯霞打开毛衣一看,里边还包着一个鲜红的苹果。南师附小的校门口原先比较低洼。每到下雨天,校门口便成了一个大水塘。这对于七八岁的小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障碍。上学时,斯霞早早地站在校门口,把他们一个个背过来;放学了,又把他们一个个背过去,直看着他们安全地离去。

斯霞撒下了爱的种子,学生们也都把她看成知心的母亲一样,爱戴她,尊敬她。她说: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有童心、有母爱。与孩子打成一片,这叫有童心;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这就叫对学生的母爱。

斯霞著有《斯霞文集》《我的教学生涯》《斯霞教育经验选编》《迅速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读写能力的经验》等书籍。1960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工作者;1978年被评为江苏省小学特级教师;1979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荣获全国“五一”奖章;1990年获得宋庆龄基金会全国“樟树奖”获得者等光荣称号;199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世家。斯霞老师还是第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来源:新华报业网

编辑:陈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