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竟然不见了?另类民国“七夕”老年画网上引争议


今日镇江讯  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到了。今天,镇江市民许先生在微信圈里晒出了一张收藏的“民国七夕年画”,很快收到了很多好友的点赞,但是至今许先生仍对这张年画的内容有些疑问,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记者进行了了解。



民国“七夕”老年画

画中寻不见牛郎

记者见到了这张老年画,因为保存时间较长的缘故,这张年画呈现出淡咖啡色,整体已发脆,而且年画的右上方还有一块缺损的地方。也因为总体保护欠佳的缘故,收藏者对其进行了重新装裱,这样看起来视觉效果要好了许多。再从尺寸上来看,这是一张旧式中堂式的挂轴年画,原画轴已经不知所终,现在装裱的部分应该是老中堂画轴的画芯部分,这张年画的画芯长度为70厘米左右,宽度为48厘米,大致相当于一张“对开”大小的年画。



织女和侍女(右)

许先生介绍,从这张老年画的绘画形式来看,应该比较类似于国画中的工笔画,其勾勒线条整齐划一,比较规整,在线条里面依据内容各自填色,虽然属于年画,但用色并不是大红大绿,而是呈现淡雅的色调。而且这种风格与当年的老年画印刷工艺结合的也比较完美,如果细看画面局部,其线条还带有一种手工版画的“朴拙感”,涂色也不是全部位于线条内部,而是时有溢出线条之外,带有人工涂色的痕迹和意趣。

许先生表示,按他对民国时期老年画的理解,当年用这种印刷工艺印刷的老年画,虽然采取的是大幅挂轴形式,但并不是在有身份的官宦深宅大院里悬挂,而应该是民国普通家庭中的。因为在晚清民国年间,上海的擦笔水彩月份牌年画已经大行其道,深受各阶层人士的喜爱,这种“新式”年画的市场售卖价格要高于采用老印刷工艺印制的传统“线描涂色”年画。在当年,很多的老年画都会印制成挂轴形式,这样的中堂在家中挂了正好,如果考究一点的还会在两边挂上一副对联,凑成完整的中堂字画。

记者发现,这张年画虽冠以“七夕”主题,但却根本找不到牛郎。



相互拱手是主要剧情

从画面来看,年画中共有5个人物,四女一男,其中有处于画面黄金分割线处的主体人物——织女,其身穿绫罗绸缎,颇为雍容华贵,右侧是为其打“花彩带”的侍女,织女正面对一个女子,作拱手作揖状。再看面对的这名“蓝衣女”,身后背着一个草帽形状的物件,也正向织女拱手示意,而在这名女子的左下方,还有童男童女各一名,他们的脚下,是川流不息的银河水,周围祥云环绕,14只喜鹊围绕嬉戏,画面右上角还有两所宫殿从云端露出顶部。

银河天上度双星

至于这张年画的主题和出处,则位于年画的左上角,其写有竖行楷书,“银河天上度双星,壬申年七月七夕写,天津德裕公画庄制”。

许先生表示,从年代来看,壬申年对应的年份应为1932年,即民国二十一年,正是日军攻占哈尔滨、东三省沦陷的时候,那时蒋介石再次复出独揽军事大权,毛泽东开始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再度与朱德联手指挥作战。

而对题款的“天津德裕公画庄”,许先生发现这是当时天津卫一家比较热门的年画画庄,创始于1912年,但其主要服务对象并不是城市阶层,而是一个为滿足当年广大农村的需要,生产当时农民喜爱的装裱卷轴画的画庄。这种传统印刷工艺的年画是其“热门爆款”,题材包括各种人物、花鸟等,同时它也自己印制对联,可与中堂年画配对或零卖,特别是这种价廉物美的印刷年画作品,深受农村农民和城市低阶层人士的喜受。而那些相对有钱的人士一般不会选择这种廉价年画,他们会付上筹金邀请地方上的名家画中堂或书写对联,再悬挂于家中附庸风雅。



解放初喜联,用的就是“银河天上渡双星”、“玉镜人间传合璧”



老雕花板,用的也是这副对子

有趣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德裕公画庄仍然在大量生产,它更加明确了本身的任务与服务对象,选用內容好、形式好的作品作中堂,以具有新內容的词句作对联,印成一套“中堂对”,成套发行,每年生产量达到八十万套,而每套仅售1.40元,发行地区遍及华北和陝西、新疆、浙江、贵州以及东北各省。



民国天津卫老年画庄出品,年画主打农村市场和城市低端市场

幸好,还有“银河天上度双星”、“七月七夕写”的题款把人的思维重新拉回七夕氛围。

对前一句子,许先生特地查了一下,发现“双星”就是指牵牛、织女二星,神话传说就是指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喜鹊架桥,让他们渡过银河相会,这与年画所绘情形还是一致的。唐代杜甫在《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诗中云:“相如才调逸,银汉会双星”,其中的“会双星”,就是指牛郎、织女相会之事。

后来,“银河天上渡双星”与“玉镜人间传合璧”成为婚礼庆贺上的一副常用对联,它以玉镜比喻一对新人白璧无瑕,以合璧比喻新人花好月圆,而“银河天上渡双星”,象征夫妻恩爱就像天上和谐相伴的星星,意境十分优美。许先生在网上也找到了一些老物件,就是写的这副对子,十分喜气。

此女到底系何人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伴随着农历七夕,流传了数千年。但这张七夕年画与普遍认知的“七夕”主题年画还是有一定差距,根本不见牛郎出场,确实有点另类。

许先生介绍,这些天,他一直在网上寻找有关七夕年画的相关信息。正常来讲,七夕年画中牛郎和织女都是不可缺少的主角,黄牛倒是可有可无的配件。他发现,在不同时期的年画中,牛郎织女的画面设计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以七夕中堂式年画为例,清末民初那段时期,牛郎和织女的地位严重不平等,织女在天上飞,牛郎只能在地上仰望,同时还要对织女作揖,是非常恭敬的态度;而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牛郎织女虽然说仍然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但牛郎已不用再作揖了,而是伸开双手,像迎接织女归来一样;等到上世纪80年代,牛郎织女则基本上处于完全平等的状况了,手开始拉了起来,画面感也越来越像一对普通夫妻那样,再也不是人间与天上“不搭”的感觉了。这可以说明,随着时代的演进,他们两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趋向平等。但是,无一例外的是,牛郎在年画中肯定要出场的。

而这张“七夕”老年画却是例外。如果单看画面不看题款的话,根本不会认为这是一张“七夕”题材的年画,其主体内容在画面中传达的不明确。



开脸、发式皆为女性的“蓝衣女”到底系何人

矛盾的焦点是织女面对作揖的“蓝衣女”到底系何人?她与牛郎是什么关系?

许先生观察了“蓝衣女”的面容特征,认为属于女子脸型。“蓝衣女”下角的两个孩子,发现他们应该就是牛郎的一对子女。据民间传说记载,在织女被抓上天的时候,牛郎挑了两箩筐,里面各装一个,分别是一男一女,说明当时两人年岁还小,并未取名。所以牛郎的儿女并未留下什么姓名,但是在牛郎织女题材的电视剧里,编剧为牛郎织女的一双子女添上了名字,在安以轩版的“牛郎织女”中,女的叫欢妹,男的叫金哥;另有一部电视剧给男娃取名金哥,女娃取名玉女。


两个孩子的面部

再仔细看,在这张老年画上,两名孩子的表情与“蓝衣女”没有半点违和感,感觉就像是一位母亲带着两名孩子,在与“织女”打招呼。而且从三人的“发式”上来辨别,“蓝衣女”与女童的发式是一模一样的,这更加肯定了许先生之前的判断,“蓝衣女”应该是一名女子,而不是男子,虽然性别确定了,但是其身份却更加让人摸不着头脑。对此,许先生也深感疑惑和不解,盼望有读者来共同解答。

对此,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民俗专家罗戎平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从性别角度来看,牛郎与织女的各自性别特征应该是比较明显的,从爱情的角度上说,是男女两情相悦,而绝对不可能是“同性恋”,这在画面上应该是严格区分的。从这幅年画的画面上,牛郎的面容和发式呈现出女性倾向,这在道理上是说不通的。但具体到这家民国天津卫的年画庄,则并不排除画工技艺不高的情况。但通常情况来说,年画中人物的性别意识不明显,主要体现在手工绘制的年画上,因为有人技术不过关的缘故,其中的人物可能会呈现出中性的状况,也就是男女不分的情况。因为是手工绘制,一张一画,所以并不排除这种可能性的存在 。但是现在这张民国年画估计采取的“石印”印刷老工艺,也就是说由专业画师绘制图片底版,再进行大量印刷,面向市场大批量售卖的,所以出现这样的“失误”还是有的让人不解。“在我看过的一些七夕老年画当中,还找不出一例这样的情况。”罗戎平表示。(全媒体记者 竺捷)

编辑:缪小兵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